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青海省尖扎县:易地搬迁群众乐业安居奔小康

发布时间:2021-02-09 15:20:00来源: 人民网-青海频道


尖扎县德吉村。刘欢 摄

  走进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远处丹霞山连绵起伏,近处黄河水清澈见底。隆冬时节,德吉村的“颜值”依旧在线。2020年,德吉村火了,夏秋之际,每逢周末、节假日,游客们在黄河岸边的沙滩上晒着太阳,享受静谧时光。“本地人把这里叫‘青海小三亚’!”说话间,天津援青干部、尖扎县副县长王鑫拿出手机,给大家看过去的尖扎县,一片荒芜。过去,德吉村村民大多散居在浅脑山区,住土坯房,走泥土路,喝地窖水,村里山高路远,信息闭塞,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

  德吉村只是尖扎县的一个缩影,德吉村及尖扎县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成果。村民从“山上”搬到“山下”后,如何实现长远发展成为一道难题。近年来,尖扎县结合各搬迁点的实际情况发展后续产业,帮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捧上了“金饭碗”,难题得以破解。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了黄南州尖扎县通过产业帮扶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捧上“金饭碗”的典型经验做法。

  破困局

  搬出穷山沟 住进新房子

  尖扎县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农业县,也是国定深度贫困县。住房差、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曾经,加羊索南和村民们在穷山沟里艰难维生。“我原先住在尖扎县羊直村,以前的房子又破又小,村里都是山路,路窄又难走。”谈起过去的放牧生活,加羊索南收起了笑容。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为解决这一问题,尖扎县提出“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思路,规划昂拉乡德吉村、尖扎滩乡萨尕尼哈等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929户3593人(含建档立卡贫困户736户2912人)从不适宜发展的地区搬迁至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区。

  2017年,尖扎县30多个贫困村的251户村民搬进德吉村,加羊索南也住进了新家。村里水、电、路、网、污水处理厂、幼儿园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家里宽敞明亮,干净暖和。对于村民们来说,出行、饮水、就医、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均可轻松解决。“以前怕雪灾,发生雪灾时牛羊会被冻死,还怕家里人生病,搬下山后,再也不怕了。”对比过去跟现在的生活,加羊索南感叹不已,“谁能想到,我们牧民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原来靠种田、放牧维持生计的村民们放弃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搬进了新居。生活条件是大幅改善了,但是接下来靠啥生活?包括加羊索南在内的很多村民刚开始心里都犯嘀咕。

  立新业

  靠当地资源 拓新兴产业

  德吉村美食广场,村民尕藏招呼生意忙得手忙脚乱,一辈子生活在牧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来村子里,尕藏心中既担心又开心。他担心的是,自己60岁了,怕做不好生意;他开心的是,60岁了,相比以前挣钱轻松多了。

  2017年11月,尕藏从尖扎县俄什加村搬进了德吉村的新家,放了一辈子牛羊的他没有一技之长,起初对自己如何生活下去很是担心。没过多久,村里为尕藏分配了一个摊位,他在美食广场做起了百货生意,家里有了收入来源。“旅游旺季我一天要卖出去300元的货。刚从山上搬下来,我盼的是有活干,现在盼的是多挣钱,能致富。”话音刚落,尕藏又忙活了起来。

  住进德吉村后,尕藏和村民们越来越忙了,有人开农家乐、有人经营民宿、有人种藏茶、还有人卖文创产品……大家伙儿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起初“靠啥生活”的担忧荡然无存。

  易地搬迁伊始,尖扎县就坚持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产业、城乡、社会协调发展,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多渠道引流,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产业发展做出了合理布局。

  德吉村依托黄河沿岸的秀丽风光,建露天沙滩、水上游乐码头、农家乐、美食广场等,逐步打造出“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游黄河风光”的旅游发展模式,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2019年,德吉村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40万元,群众分红80余万元。光靠季节性强的旅游产业可不行。德吉村还创办了苗木及藏茶种植合作社,建设了农事体验园,年收入达100万以上。

  还有东果村和莫合加村发展果蔬采摘业和温棚种植业,打造了“夏天的百花园、秋天的百果园”;萨尕尼哈安置点依托草场优势,积极创建生态有机畜牧业示范区,通过牛羊有机认证,提升产品价格和品质,增加搬迁户收入……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各有特色、群众增收各有门路。


尖扎县德吉村。刘欢 摄

  稳幸福

  捧好“金饭碗” 增强幸福感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因地制宜发展了新产业,搬迁群众们有了自己的“小产业”,当起了“小老板”,捧上了“金饭碗”,但是“金饭碗”捧得稳不稳直接关系到农牧民的幸福感。

  “以前根本没想过藏绣还能挣钱,现在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搬迁居民尕桑卓玛手上针线起落,脸上笑容洋溢。原本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如今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绣娘”。

  青海藏绣、土族堆绣、撒拉族刺绣、蒙古族刺绣等传统民族手工艺统称为“青绣”,尖扎县是“青绣”代表地区之一。天津开展援青扶贫及对口支援工作时,围绕刺绣艺人稳就业与“青绣”的传承,跟青海当地企业合作开展了多期“青绣”培训班,尕桑卓玛就是从培训班走出的学员之一。

  “青绣”培训班只是尖扎县能力提升工程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尖扎县将农家乐经营、唐卡制作、烹饪、种植、养殖等群众易接受、市场需求大的项目列为重点培训科目,不断增强搬迁群众适应新居、适应新业的能力,搬迁群众“自我造血”能力和致富信心不断提升,捧稳“金饭碗”更加“保险”。

  自身产业发展了,集体项目也不能落下。开了家民宿的德吉村村民达巴介绍起自家屋顶的光伏发电设备:“我家的用电靠房顶的光伏板发电,多余的电量能入网,年底还有分红。”为了充分发挥光照时间长、强度大的优势,尖扎县投资2193.6万元在萨尕尼哈、东果村、莫合加等5个安置点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在搬迁户屋顶或搬迁点闲置地装置光伏设施,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将光电接入国家电网,每年每户可实现4200元以上稳定收入,为无劳动力或弱劳动力的搬迁群众谋到了生计,同时光伏电板和装机的日常维护也为搬迁点群众带来了新的就业岗位,真正使搬迁群众有了一份稳定的“阳光”收入,捧稳“金饭碗”又多了一份保障。

  德吉村,曾是贫困村,如今已成为幸福村;尖扎县,曾是国定深度贫困县,如今已成为青海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先进县。

  “金饭碗”捧得更稳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越强了,尖扎县的搬迁群众们依托产业帮扶努力脱贫致富,忙碌着……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