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以四大分区做“水文章”守护“中华水塔”
图为青海湿地生态。(资料图) 谈林明 摄
青海省水利厅18日消息,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将以四个分区做“水文章”,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三江源,北部横亘青、甘两省“生命之源”祁连山,东北部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西部是中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
青海省水利厅副厅长石建平介绍,“十四五”时期,青海省水利事业将按照河源重点生态功能区、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地区(泛共和盆地)4个分区进行布局。
青海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北部横亘青、甘两省“生命之源”祁连山。青海河源重点生态功能区将重点采取预防保护与自然修复为主的措施,强化水生态空间管控,限制人类活动,必要时实施一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水源涵养工程,加大水土流失预防力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而对于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将重点强化节水优先,在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基础上,加快建设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二期、引大济湟西干渠灌区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引黄济宁”战略性水利工程,以及本流域中小型水源及配套工程,着力构建多源互补、城乡统筹、精准调控的“三横、两纵、多支”湟水流域现代水网。
青海省西部是中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据悉,柴达木盆地区域缺乏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需发挥区域优势,强化水资源配置能力。重点推进那棱格勒河、蓄集峡、香日德等重点水源及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推动“引通济柴”前期研究工作,构建“布局合理、蓄引结合、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经济合理”“三横三纵”水资源配置体系,有效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而环青海湖地区(泛共和盆地)将重点加强系统治理、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按照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要求和青海省国土空间开发功能定位,划定水源涵养、水生态空间范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共和盆地及其外围水资源配置工程,防止草地退化沙化,促进草畜平衡,支撑生态旅游、现代畜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合理开发清洁能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呵护中华水塔 生态保护建设让牧民受益
“生态管护员机制有效调动了牧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也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赫万成表示。[详细] -
“中华水塔”青海水质优良比例达94.7%
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青海省列入国家考核的19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4.7%,高于国家要求5.2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详细] -
“中华水塔”青海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
胡文珺表示,相比人工观测,自动化气象的观测能力明显增强。观测频次较人工观测提高4至8倍,有效弥补了原有人工观测数据的不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