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助力 甘孜州德格县乡村振兴再添新动能
位于独木岭牧俗风情体验园区的觉如牧场。(资料图片由成都高新区(简阳市)对口支援工作队提供)
9月,成都高新区组织一批企业家走进德格,以麦宿手造为主的文创产品让他们找到了合作点。佩奇 摄
“提升文旅产业自身造血功能,扛起县域经济发展大旗。”11月11日,成都高新区(简阳市)对口援助德格县文广旅工作推进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不到德格,未游康巴!”作为四川省甘孜州文旅资源大县,德格文化旅游产业正迎来发展新契机——
8月8日,成都高新区在德格县援建的一系列重点文旅项目集中开园亮相。从格萨尔机场出发一路西行,生态旅游景区、文旅融合园区和美丽藏寨群落有机串联,一条生态与文化相融合的康巴文化中心走廊已然成型。
诗与远方,心之所向。数据显示,2021年“十一”黄金周,甘孜州共接待游客237.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1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全州接待游客目的地榜单中,德格名列前茅。
“今年,成都高新区共计投入援建资金6135万元,用于德格文旅产业相关项目建设。”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张力帆说,德格是康巴文化中心、格萨尔王故里、南派藏医药发祥地、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成都高新区将聚焦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助力文化产业创新升级,为德格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盘活优质自然资源
牧旅融合发展,村企共赢走出“致富路”
雪域风光、草地牧场、温泉木屋……从格萨尔机场沿国道317线往德格县方向行驶约90公里后,一幅美好景象便映入眼帘。这里是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民风淳朴、风光优美,素有“康北普罗旺斯”的美誉,也被称为“雀儿山下第一村”。
2017年,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成都高新区与德格县经过多次调研协商,决定将独木岭村纳入全县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利用其独特的村落布局、地貌地形、牧俗文化等资源,建设牧俗风情体验园区。“这是成都高新区支援德格县重点推进的4个旅游示范新村建设项目之一,共投入援建资金2590余万元。”张力帆说。
牧俗风情体验园区占地700余亩,总长约3.5公里,包含牧俗文化生活体验区、牧俗文化博览区、药泉小镇休闲区三个主题区域。今年8月8日,经过近半个月的试营业,整个园区正式亮相,吸引着远近来客。在这里,能够体验到多重独特魅力——
在觉如牧场,数十栋野奢木房沿坡而建,夜晚可以看到美丽星空。牧场自养了20头牦牛,是做一次“放牧人”的极佳体验场所。
在药泉小镇,设有文化主题酒店、温泉洗浴中心等,依山傍水的环境、极富特色的藏药浴体验,被喻为“康巴阿尔卑斯式的度假乐园”……
“早起跟随牧民一起放羊,回来做酸奶、奶渣,甚至可以在帐篷里生火做饭。”
“来甘孜,一定要来觉如牧场看看。”“雪山皑皑、湖光粼粼、绿草茵茵,此刻泡在药泉中的我与世界一起安静下来”……微博上、微信朋友圈里,曾经来此旅游过的网友,发出赞叹。
“这里的服务体现了‘德格范儿’,所有设备都由培训后的当地群众上岗运营维护。”园区运营公司负责人伍金说。
据了解,独木岭牧俗风情体验园区以“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形式运营,包括独木岭村在内的4个村100余户农牧民均以土地流转方式入股园区,占股比例30%。而有条件和意愿的群众还可以每户贷款5万元产业扶持金入股,参与收益分红的方式多种多样。
从建设到运营,园区在为村集体经济提供“活水”的同时,还因为优先培训聘用当地群众,解决了不少当地牧民的就近就业问题,一举多得。
家住柯洛洞乡措普村的拉西卓玛今年37岁,此前一家五口靠挖虫草和种蔬菜过日子,全年大概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今年6月,拉西卓玛来到觉如牧场,负责照料20头牦牛,每月2500元工资,包吃住,收入有了稳定增长。
与拉西卓玛同村的泽仁青措,因腿脚不便过去仅靠低保为生。药泉小镇开业后,她来到酒店厨房做帮工,洗碗、切菜,每月固定有2000元的工资收入,回家看望儿子也很方便。
而在药泉小镇负责保洁工作的舍拥,除固定工资以外,每次打扫一个温泉池,额外还有5元钱的补贴,“忙的时候,一天要洗十来次池子。”
在成都高新区的对口支援下,如今的独木岭村别有一番风情,觉如牧场壮美辽阔、藏寨村容整洁美观、集体产业欣欣向荣,正在探索一条村寨美、产业旺、牧民富、治理优的乡村振兴之路。
深挖康巴文化底蕴
园区辐射带动,不断扩大“火车头”效应
离开独木岭村,沿国道317线继续西行约30分钟,便到达德格县百村抱团发展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园区——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以下简称“康巴文都”)。
与独木岭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康巴文都”通过全方位、沉浸式的创新打造,将康巴文化的博大精深展露无遗。今年8月8日正式开园后,颇受关注。
“康巴文都”总投资8.8亿元,其中成都高新区投入援建资金1.34亿元。项目于2018年7月开工建设,历时3年建成,是汇集文化、体验、娱乐、美食、住宿、购物、会议、办公、生活于一体的康北最大文化旅游综合园区。
园区毗邻德格县城,占地910亩,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包含游客集散中心、展览中心、特色酒吧体验区、妙手康巴、康巴文化与格萨尔王主题步行街、文博中心、十善别苑、海螺演艺中心、文创中心、研学中心十大旅游主题,其中展销、博览、服务中心及文化体验馆等占比达一半多。德格著名的噶玛嘎孜唐卡、格萨尔史诗等非遗文化,德格传统的游牧文化、民居文化等民风民俗均有展示。
除重视展示功能之外,成都高新区和德格县尤其重视文化的传承发展。
以棕帚蘸取墨汁均匀地涂刷于雕版上,然后轻覆藏纸,拂拭纸背,一张“印经院图案”便跃然纸上……10月3日下午,来自成都的王少华一行来到“康巴文都”文创中心,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传统雕版印刷技艺,“我在书上和电视上看过相关介绍,实际操作起来体会更直接、更深刻。”
导游介绍,该中心共有雕版印刷技艺、新噶玛嘎孜唐卡绘画技艺、德格藏纸制作技艺等3个特色非遗体验馆,均集合文化展览、技艺传承、游客体验为一体,是亲子体验及研学旅游的好地方。
作为文旅综合园区,“康巴文都”可为游客提供酒店、餐饮、娱乐等方面的多种选择,海螺演艺中心、民族团结广场、城市阳光平台、艺人之家、“十善别苑”民宿等已成为游客“打卡”网红地。其中,建在中心区域小岛上的海螺演艺中心是德格地标性建筑——不仅拥有1200余平方米梦幻般的室内综艺剧场,室外沿“海螺”边缘舞动的音乐喷泉和灯光秀,在夜色中更是赏心悦目。
多元的旅游场景也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据统计,园区可吸纳300名以上的当地人就业,还可让全县102个村实现村集体年分红达到5万元以上。目前,5个主题文化酒店已吸引当地40—60人就近就业增收。
本珠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作为土生土长的德格县温托乡人,本珠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陆续辗转成都、广州、深圳等地。
2021年6月,本珠回到德格,看到家乡的快速变化,选择了辞职返乡就业,应聘到“康巴文都”摄影俱乐部的茶楼上班,每月工资扣除五险后达到3500元。更重要的是,返乡就业让他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愿望:既有稳定可靠的收入,又能就近照顾家人。
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孙炯介绍,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以百村抱团发展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园区(康巴文都)开园运营为支撑,打造国道317沿线极佳文化旅游园区,不断扩大“火车头”效应,高起点、高标准帮扶德格县大力推进康巴文化与格萨尔文化核心走廊建设,逐步实现产业融合化、规模化、品牌化、景观化示范引领,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德格乡村振兴。
壮大传统手工产业
展销培一体化,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康巴文都”文创产品展示中心内,许多德格手工艺人的作品在这里展示销售,它们大多来自德格县麦宿片区。这里,正是成都高新区帮扶德格县手工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距离德格县城100余公里的麦宿镇,享有“民族民间手工艺之乡”的美称,当地的铜铸、木雕、黑陶等手工技艺流传已久,相关手工艺品受到众多游客的追捧。然而,由于发展模式单一等因素制约,麦宿镇的手工艺人在很长时间里面临产业发展滞后、技艺后继无人的窘况。
转机出现在2018年。“这里是川西高原上的‘文化富矿’,民族手工艺制作底蕴深厚。”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邹树说,助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走出去”,成都高新区累计投入2395万元,帮助当地政府建设民族手工艺展销中心和培训中心,先后开设了27个藏传工艺特色班,涉及唐卡绘画、木雕、泥塑、彩绘等,通过合作社就业的方式,广泛培养各类手工艺人,帮助当地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这些特色班既负责教学,也组织学员运用学到的成熟技艺进行生产。学员大部分来自附近的贫困家庭,有的学费全免,有的还包食宿,来自普马乡真通村的扎西措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42岁的扎西措腿脚不太利索,过去靠低保生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1年,扎西措来到“扶贫车间”钦乐工坊学习手工艺制作。从简单的树脂系列到彩绘,再到复杂的铜铸,随着手艺不断精进,她的收入从最初的50元/天迅速实现翻番,“去年仅工资收入就有3万元,今年还会更高。”
项目引领,助力增收。如今麦宿片区有2000余名手工艺人,基本实现村村有工坊、家家有艺人,每年带来收入共计100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开展非遗研培计划,对传统工艺集聚地持续进行关注和帮扶,推进‘家门口结对+’‘园区培训+’‘兴趣课堂+’手工艺发展模式,不断培育当地民族手工艺人才,让传统工艺赖以生存的土壤更加坚实,从而稳定可持续地助力文化富民、乡村振兴,让民族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邹树说。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积极进行资源链接,通过“党建引领+合作社+扶贫车间+电商公司”的“4+”模式,畅通麦宿片区民族手工艺销售渠道。如援助培育德格本土电商公司藏艺通并大力支持其线上业务发展;依托马尼干戈运输集散中心及格萨尔机场的通航有利条件,搭建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康巴文都”设置麦宿手造体验旗舰店,展示销售产品之余,游客还可做一次“匠人”,亲身参与其中体验。
今年8月8日,作为民族手工艺产业园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成都高新区援建的麦宿片区民族手工艺展示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总体可吸纳当地700名劳动力就业,为传承、发展民族手工艺和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提供强大动力,打造成为德格县乡村振兴产业抱团取暖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发展特色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张力帆表示,成都高新区将继续以麦宿片区为重点,大力支持德格推进民族手工艺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并与沿国道317线乡村旅游美丽藏寨群落、德格最美湖泊群、印经院博物馆、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独木岭牧俗风情体验园以及雀儿山“探险”、格萨尔遗迹探秘等项目一起,全面带动县域及周边旅游产业链,促进德格县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成都高新区数字赋能“传帮带” 铸牢德格脱贫“健康防线”
2012年以来,多批成都高新区医护人员奋战雪域,致力于保障德格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水平,留下了一个个成都好“门巴”的动人故事。[详细] -
8年对口支援,高原上走出的高新大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格萨尔机场通航后,德格县与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在成都高新区与德格县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详细] -
跨越天堑的帮扶:成都高新区援藏工作队精准扶贫
海拔高、空气稀,“脚下”的金沙江奔腾不息,“头上”的雪山绵延不绝,最远的乡镇距离县城280公里,德格县的脱贫攻坚难度大大超出预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