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一座城市行走的绿色足迹

发布时间:2022-01-06 15:56:00来源: 青海日报


沱沱河畔美如画。通讯员 冯春梓 摄

  格尔木,曾因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极脆弱。

  而今,格尔木市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以城市生态环境华丽转身,宣示一座生态之城、宜居之城蓬勃崛起……

  格尔木,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受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慕生忠将军在戈壁滩中插下一把铁锹起,格尔木人以勤劳的汗水滴灌,赋予了这片古老的土地越来越多的绿色生机。一幅天蓝、地绿、水秀的绿色画卷散发出迷人的风采,缓缓铺就格尔木生态文明建设的芳菲路径。

  植绿荫城 大漠之上现“明眸”

  初冬,驱车驶过距离格尔木市区以西四十公里的防护林,一排排新疆杨高高耸立,一片片低矮的红柳、沙柳等灌木在林中交错相织,这里被称为格尔木市的“绿色围巾”,成为拒风沙于城外的生态屏障。

  “以前村里风沙大得很,不开门窗屋里都是一层灰,杯子和碗必须要盖盖子。后来有了林子,风沙就被挡住了,开窗通风也不怕了。”家住防护林周边新乐村的刘迎花最能体会到“绿色围巾”的“温暖”。

  有了外围的防护,整个城市风沙少了,绿色多了。

  漫步在冬日的格尔木街头,一棵棵尚未凋零的树木还泛着绿,绿化带里更是枝繁叶茂。置身其中很难体会到北方城市冬日的苍凉,反倒多了几分南方的秀丽。

  “这几年格尔木的变化越来越大,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等到天气转暖大街小巷里更是开满了各种鲜花。”自小生活在格尔木的市民马明义记得,以前街上能见到的花草就那么几种,现在好多花卉品种他都叫不上名字。

  早些年,格尔木气候干旱,风沙很大,因缺水严重,树种比较单一,树木成活率也很低,许多树种和花卉当地人连想都不敢想。“随着格尔木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我们成功种植了云杉、柽柳、杏树以及一些果树,并且试种了牡丹、郁金香、丁香、萱草等,取得了很大成功,这些观赏性的树木花卉深受市民喜爱,也把城市装扮得更加亮丽。”格尔木市林草局副局长孙龙海说。

  近年来,格尔木累计完成国土绿化任务2.6万公顷,新增城市绿地36.6公顷,绿化率达到20.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1平方米,人居环境和生态承载力显著改善。

  格尔木正向世人演绎“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城市风采。

  产业兴旺 生态为发展护航

  说起格尔木的绿色生态农牧业,不得不提的是枸杞产业。发展壮大的枸杞产业,以红、黑两种颜色对比鲜明的枸杞编织了高原农民的小康梦。

  “每到八九月份,格尔木的枸杞就会火透半边天,今年我们家的枸杞采一茬卖一茬,销路特别好,纯收入超过了25万元。”谈起今年的收入,河西农场的种植户李海春充满了得意。

  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空气湿度低,植物的病虫害少,且没有工业污染,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出的枸杞黄酮含量较其他产区高30%左右,是国内最优质的枸杞品种之一,因而成了格尔木的品牌产业。

  格尔木建立枸杞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普及枸杞洁净化自然晾晒技术,减少加工过程“二次污染”问题,实现枸杞产品口感、外形、洁净度等指标提升,产品优质率达到70%。

  目前,格尔木市建成枸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00公顷,出口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666.7公顷,绿色枸杞认证666.7公顷,德国BCS有机枸杞认证1000公顷,国内国外有机双认证200公顷,总产量达到1.7万吨,产值近6亿元。

  作为国内第一张中国有机枸杞产品认证证书所有者,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生产纯天然有机枸杞。

  “生产过程中,枸杞干果要经过静电毛发分离器、金属探测仪、人工拣选、紫外线灭菌等程序,最后进行包装,确保我们卖出去的每一批枸杞都达到有机出口标准。”公司办公室主任韩锋林说:由于绿色有机枸杞在国内外的售价比普通枸杞高出很多,公司的投入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企业对发展绿色有机枸杞的信心也不断增强。

  立足新发展阶段,在全省奋力打造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当下,格尔木绿色产业体系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蛟龙,即将腾势而起。

  保护优先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划破了天边的暗沉,宁静的高原在旭日东升中苏醒,也唤醒了栖息在湿地周边的万物生灵。

  隆冬时节,草木干枯,金鱼湖、清水河、渔水河流域周边的湿地,却活跃着一群“白衣仙子”——白天鹅。它们优雅、闲适的身影,为冬日的高原湿地,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

  天鹅是一种冬候鸟,一般在每年的十月份之后,就会结队南迁,在气候较温暖的南方越冬。然而,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退牧还草、水源涵养、移民搬迁,随着格尔木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大幅改善,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常态。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雪豹的脚印是什么样的,狼的脚印是什么样的,我就一直尝试找寻它们的痕迹,想亲眼看看那脚印的样子。”年初,格尔木市摄影家协会沙漠拍客团队在野外观测中,发现了大型猫科动物的脚印、粪便,团队中的蒙古族摄影师张德才,凭借以前放牧所积累的勘察野生动物的能力,判断出这是雪豹留下的痕迹。于是该团队自费购买了红外相机,并在相关区域布设,通过两个月的记录,在野牛沟的同一个通道内,拍摄到了猞猁、狼、雪豹、豺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

  看到如此多的珍稀野生动物踪迹,张德才难掩激动:“现在,曾经难觅踪迹的动物越来越多,说明我们格尔木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如今,生态文明理念正在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格尔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普及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生共赢,生态“红利”不断升级。随着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顺利实施,美好的愿景正在变成现实,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幸福。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