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吾乡】震后玉树迈向“高原宜居之城”
“震后这10多年,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说起家乡青海玉树这些年来的变化,有“康巴铁汉”之称的才哇言语间充满自豪。
4月27日,才哇在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内饲喂马匹。 中新社记者 李江宁 摄
才哇的家乡玉树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2010年4月14日,玉树在7.1级强烈地震中遭受重创。
地震发生后,才哇在废墟中来来回回救助了30多名伤员后,才回到家中。路上他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告诉他有三位家人被埋在倒塌的房子中。
当晚,面对三位亲人的遗体,才哇泪流满面,他燃起了酥油灯,告慰亲人的在天之灵。当年,才哇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4月27日,才哇在宽敞明亮的家中制作酥油糌粑。 中新社记者 李江宁 摄
灾难不仅夺走了才哇的亲人,还有他一手创办的,玉树市西杭街道办事处扎西大同村三社牧民赖以生存的畜牧合作社和砖场。
“砖场塌了,合作社的牛棚也塌了,100多头牛就剩下60头。那时候乡亲们一年的口粮都从合作社来,我就想,无论多困难,合作社都要重新搞起来。”才哇说,他组织每户出一个人去合作社新址新建畜棚,大家齐心协力,用了1个月零3天,新的畜棚就建好了。
4月27日,才哇在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内饲喂马匹。 中新社记者 李江宁 摄
现在,扎西大同村三社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已经有了300多头牦牛和500多只藏羊。才哇说:“我们还办了青稞面粉厂,现在三社的集体经济有将近七八百万元(人民币,下同),每年村民都有分红。”
前两年,才哇看准玉树的旅游优势,带领村民创办了带露天游泳池的“藏家乐”。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吃到正宗的藏餐,当地民众也流行起露天婚宴。
4月27日,才哇与妻子在家中吃早餐。 中新社记者 李江宁 摄
近年来,才哇和乡亲们从土坯房搬进装潢精致、宽敞明亮的新居;从骑着毛驴上山变为开着越野车往返;从出门几百米上旱厕到家里用上干净的水厕;从捡牛粪取暖到新能源供暖……生活的变化正是玉树震后重建的缩影。
在各方支持下,玉树市从震前市区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扩展到震后市区规划面积14.26平方公里,玉树市从高原小城,向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转变。
4月27日,才哇(左)在青海玉树巴塘草原上与好友聊天。 中新社记者 李江宁 摄
走在玉树市街头,色彩艳丽的藏式房屋从两面山坡向谷地铺开,马路上车流不息。博物馆、重建纪念馆、档案馆、康巴文化中心、图书馆,让玉树民众的生活丰富起来。知名快餐店和“网红”奶茶店比比皆是,共享电动单车整齐摆放在路边,免费Wi-Fi覆盖城市角落。
据官方统计,10年间,玉树市人口增长22000多人,人均年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6305.89元增长至2021年的42995元。2020年,玉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正式跨入中国文明城市行列。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民族团结话和谐——青春之花在澜沧江畔绽放
5月6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玉树实验学校举行“五四运动103周年纪念大会暨‘华美青春耀百年’”文化展示活动,千余名师生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共同庆祝这一青年人的节日。[详细] -
青春力量 让百年藏族非遗传承焕发新生
“苏鲁金属打制技艺”,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详细] -
【砥砺奋斗这五年】枝叶关情温暖社区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街道折龙达社区书记白玛拉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