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一位“老西藏”的新青海情

发布时间:2022-07-29 16:40:00来源: 光明日报

   凌晨,在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前方指挥部的宿舍楼,安静的楼道里总会有一个身影。临睡前检查门锁和灯光,已经成了陈明每晚的习惯。

   一早,总有一叠文件会出现在陈明眼前,而他也总是习惯一份一份看完,了解各地发生的事情以及海南州五个县和四个州直机关的援青工作事宜。

   午后,无论是阳光夺目,还是风雪交加,常有一辆车在路上。每次下乡,陈明总是最积极,他说,下基层才能听到牧民的心声,看到牧民的笑容。

   入夜,精力充沛的陈明总会到其他宿舍“串门”,和大家唠唠家常,倾听和分享近来的生活感想和工作体会。

   2019年7月,陈明被选派为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江苏省对口帮扶青海省工作队领队,在青海省还同时兼任省发改委副主任、海南州副州长。

   在内,他是“大家长”;在外,他是“领头雁”。几年间,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援青干部,走遍了海南州的山山水水,也走进了牧民群众的心里。

  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

   陈明从“江苏干部”变成“青海干部”之前,还曾经是“西藏干部”。2004年至2007年的援藏经历,是他工作生涯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2004年,32岁的陈明意气风发,从江南水乡来到了雪域高原,成为江苏省第四批援藏干部的一员。他说:“组织号召、尽我所能,青年干部理应自觉听从党的召唤,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为了克服地域和文化差异,他吃糌粑、牛肉,喝酥油茶,睡藏床,力求迅速融入西藏当地生活。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他不怕道路崎岖艰险,不畏随时可能发生的滑坡塌方,通过坐摩托车、步行等方式,爬坡上坎、走村串户,深入群众走访调研,摸清情况、宣传政策。“那时,大家有一个共识,为西藏选派对口支援干部是中央赋予江苏省的重要政治任务,我们应该不折不扣地完成好。”陈明说。

   援藏三年,父亲离世,孩子生病……妻子为了让他安心在西藏工作,总是在事后才告诉他这些消息,而那些错过却成了他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谈及此处,铁血男儿眼中也闪烁晶莹泪花。

   2019年,陈明再次响应组织号召,加入了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省的队伍。他说:“不论是2004年援藏,还是2019年援青,选择对口支援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和责任,没有那么一股子精气神,不行。选择援青,既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力量,汇聚在团队的精神里

   再上青藏高原,陈明已经是江苏援青的总指挥了。他说,援藏时自己是干部,援青时自己成了团队“主帅”,感到担子很重。

   “我们江苏援青有两支队伍,工作任务和地点不同,但两支队伍整合资源、发挥优势,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身兼两支队伍“一把手”的陈明,上任伊始就积极谋划,成立了中共江苏省对口帮扶支援青海省前方委员会,下设两个党总支、16个党支部。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援青指挥部还精心设计了江苏援青LOGO,开设了“江苏援青”微信公众号,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团建活动。江苏援青干部人才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更强了,也让远在异乡的援青干部人才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海南州各县海拔都比较高,陈明说需要给大家在西宁“安个家”。在陈明奔走下,2020年12月,在西宁香格里拉社区,前方指挥部和帮扶工作队在新的地点同时挂牌了。

   “指挥部为大家安装了弥散式供氧设备,周末和节假日‘回家’集中吸氧休整是个非常享受的事。”陈明说,这个“家”既有利于大家工作的交流,又方便集中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家的身心健康。

   “这个‘暖心工程’,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两省对援青干部们的关心关爱。”援青干部王昕说。

   “今天是老中医的生日,大家伙要关心一下他,可以小撮一顿,但是不能饮酒……”在西宁开会的陈明记着每一位援青干部的生日,电话里他不断地叮嘱着。

   被陈明亲切地称作“老中医”的冯广清是中医博士,也是江苏省卫健委的援青干部。平时总是唠唠叨叨地提醒大家注意身体健康的“老中医”冯广清被陈明的关心感动着:“不光是我,队伍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我们这支队伍的暖意,事情虽小,却处处体现着关怀。”

  使命,践行在奋斗的征程上

   “援青的使命,就是要实实在在为当地留下点什么。”这是陈明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指挥部第一次会议上,陈明就对援青干部人才提出了争做“学习的模范、民族团结的模范、联系群众的模范、艰苦奋斗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的要求,他也用实际行动给大家做了表率。

   3年来,他走遍了每一个援青项目所在的村寨,每一个援建项目碰到的难事急事他都不厌其烦地帮助解决。他和当地的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当地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他都积极参与、热情投入。在陈明的倡导和带动下,“低调、务实、不张扬”成了江苏援青干部人才的群体性特质,大家办成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

   援青的这三年,恰逢“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之际,也是海南州各县“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转折期。在陈明的协调推动下,三年来,江苏省向海南州累计引进各类专业人才371人,涵盖教育医疗、道路交通、文化旅游、职教管理、城乡规划、生态环境等十多个专业门类,为海南州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江苏智慧”。

   推动“青电送苏”、协调“苏企入青”、促进“青货出青”,这些有利于苏青两省产业合作、有利于海南州长远发展的大事,陈明始终亲自抓在手上。推动工作项目化、项目品牌化,是陈明开展援青工作的重要方法。他要求各个机关和县工作组,要结合海南州及各县的实际,突出重点抓好几件事,力争“干一件、成一件”,“干好一件”就要树立“一个品牌”。在陈明的协调指导下,教育医疗“组团式”援青、本土人才培养“331”传帮带工作法、“心佑工程”“灭包行动”、高中课程校本导学案,以及常州工作组的订单农业、南通工作组的文旅合作、扬州工作组的援青“微实事”、盐城工作组的“同盐共建林”、徐州工作组的“组团式”支教等一个个江苏援青的品牌项目做起来了,江苏援青的整体品牌也就树立起来了。

   三年,1095天、26280小时。在人的一生中,这点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每一名援青干部人才来说,这不长的日子却是一天一天、一小时一小时地积累下来的。他们用这漫长的1000多个甚至更多的日日夜夜,去慢慢消解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不适;同时,也在这短暂的1000多个日夜里,深情地拥抱着这片广袤而多情的土地……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