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班玛“唤醒”撂荒地:土豆变“金豆”
图为亚尔堂乡马铃薯种植基地。班玛县委宣传部 供图
处暑时节,走进青海省班玛县亚尔堂乡马铃薯种植基地,一片碧海,生机盎然,这片丰收在望的土地正是曾经无人问津的“撂荒地”。
地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属于三江源保护核心区,也是长江源上游的主要水源地,境内玛可河林区是青海省面积最大的林场和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林天然原始林区。
据亚尔堂乡党委书记贡保东智介绍,为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今年以来,亚尔堂乡积极发挥“党建引领、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的作用,把撂荒地整治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切入口,建设特色种植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大力推广马铃薯集约化种植模式,逐步让撂荒地块变为良田,把土豆变“金豆”。
图为农牧专家查看马铃薯长势。班玛县委宣传部 供图
“亚尔堂乡水热条件、土壤土质十分适宜马铃薯生长,当地马铃薯品种个头大、色泽好、芽眼浅,产量高、含淀粉量高,深受消费者们的喜爱,凭借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当地马铃薯亩产可达6000—8000斤。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现状,我们盘活乡域内零星撂荒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亚尔堂乡以乡村治理为抓手,多措并举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积极推广‘合作社+牧户’示范带动模式,让马铃薯特色种植极大激发了农业增产增效潜能,为激活农村发展动力,不仅调动了当地牧民的致富热情,还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贡保东智说。
“我们的马铃薯种植基地由外地人员承包种植和管理,品种为亩产高达3000斤的红皮马铃薯,产量较高,我们每亩可获得400元租金收入,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土豆都变成了‘金豆’了。”亚尔堂乡的村民说。
贡保东智表示,在班玛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亚尔堂乡不断探索撂荒地整治和土地非粮化治理新模式,将撂荒地整治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合作社的经营主体成了撂荒地的“新主人”。目前,全乡种植的350亩马铃薯长势喜人。广大牧民农户也积极参与除草除虫、田间管理,对丰收增收充满期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班玛:高原羊肚菌撑起牧民“致富伞”
在海拔3500米以上实现羊肚菌人工栽培,这在全国也是首次实现。接下来,科技团队将以此平台为新起点,持续打造高原特色产业项目,进一步做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平稳推进。[详细] -
青海班玛:高原养菌“土生金”助力乡村振兴
题:青海班玛:高原养菌“土生金”助力乡村振兴 6月10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江日堂乡高原特色菌种种植基地大棚内,当地牧民银宝正半蹲着察看羊肚菌营养包的放置情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