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里的青海 生态多姿山川壮美
东格措纳湖。付洛 摄
鸟岛。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供图
相争。闫军 摄
斑头雁。多太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于青海,从启动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为中国首批设立国家公园省份之一,从率先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到目前中国国家公园最多的省份,国家公园已成为大美青海的亮丽名片。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年来,全省上下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绿水青山是优势也是骄傲。当9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滋润大半个中国,国家公园正为生态添彩、为发展赋能。
具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群基本成型
谆谆嘱托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强调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为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把脉定向。
牢记嘱托、勇毅前行。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作为全国首属开启了中国国家公园的先河。敢为人先、革新理念、积极求索,青海在一系列体制创新、原创改革的探索中,破解“九龙治水”,打破执法监管“碎片化”,实现生态管护“一户一岗”……历经5年多艰辛付出,三江源国家公园于2021年10月正式设立,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国家公园面积增加到19.07万平方公里,重要生态区位完整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并扎实推进各项建设任务,三江源国家公园步入新发展阶段。
青海还是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作为当时中国首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这不仅再一次彰显了青海的生态价值,也赋予了沉甸甸的生态责任。如今,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圆满完成并通过国家评估验收,试点以来,已建成投运大数据平台、州县分控中心、40个标准化管护站、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生态科普馆、展陈中心等重大设施,建立“村两委+”、领导干部包乡、部门包村联点共建等机制并持续优化提升,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上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已全面就绪,青海省已联合甘肃,以两省政府名义正式申请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
与此同时,青海湖国家公园进入全面创建阶段,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科考工作全面启动,创建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着力打造以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昆仑山四个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国家公园群,具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群基本成型,为推动建设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打下了良好基础。
时间前行不舍昼夜,连结起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全国率先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立足江源、放眼中国,在无中创有、有中争优,一路筚路蓝缕,但也成就了今天以生态为大的青海。
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到27.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18%,比整合优化前增加3.93万平方公里,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66%,自然保护区占18.24%,其他各类自然公园占6.1%,基本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攀上海拔4610米的牛头碑,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索索拿起望远镜举目四望,高耸的雪山,辽阔的草场,如镜的湖面,还有一群群奔跑的藏野驴……他拿着本子认真记录。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三江源地区基层干部、管护员进行视频交流。索索作为生态管护员代表与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在索索的心中,右臂上鲜红的“生态管护员”袖章既是骄傲,又是沉甸甸的责任。
如今,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创新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1.72万名牧民持证上岗,每年可增收2.16万元,带动了就业稳定了收入。同时,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引导扶持牧民群众以多种形式开展经营活动,加快发展澜沧江源园区昂赛雪豹观察自然体验等特许经营项目,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推动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目前,全省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此外,科学利用自然保护地及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创新推进玉珠峰生态体验等特许经营项目,群众都能从中获得稳定长期收益,生态红利看得见摸得着。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沙龙滩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们坚守在海拔4000米之上,以坚强毅力战胜严酷自然环境,守护着八一冰川。再到青阳沟管护站,这里有一支女子生态管护队,32名女子生态管护员行走在大山深处,无不感到人们以守护祁连山、管护生态为傲。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在全国首创“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将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民生发展、民族团结融为一体,推进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双色”教育阵地建设。
同时,在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设立了多所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学校,打造老虎沟、大拉洞等多处自然教育特色管护站,陆续完善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全力搭建“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自然教育平台。并持续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生态公益岗位聘用、民生及巡护道路修缮、宣传长廊建设、自然教育示范点建设,形成共建、共管、共享协调发展良好格局。
如今,沿着祁连山脉一路前行,“生态+”效应正叠加释放,生态不仅是自然资源,更是带动老百姓的惠民富民产业,祁连大草原、门源油菜花海、互助北山林场等旅游招牌带动着当地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力争于今年完成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湖仙女湾考察调研,强调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
2022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这标志着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进入实施阶段,青海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再次迈出重要一步。
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把国家生态战略落实好、国家公园建设好。全省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青海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最生动最持久的实践,全面推进青海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成效显著。
截至2022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草地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指标均呈上升趋势,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1.4万吨,普氏原羚数量达到3000余只,栖息水鸟数量达到61.1万只,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高位推动国家公园创建取得重要进展,先后印发实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若干措施》《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推动青海湖生态保护的实施意见》等,制定《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实施方案》并取得阶段性工作成效,构建形成省、州、县、乡协同发力、上下联动、高效有序的创建推进机制。同时,完成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本底调查等工作,启动综合科学考察、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行政执法体系改革等,国家公园创建基础不断夯实。
持续强化项目支撑和科技科研支撑,实施青海湖湿地保护与修复、科研监测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23项重点生态项目,成立中科院水生所青海湖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科学观测野外台站,建设青海湖视频监控点和鸟岛数据中心等,并在流域设置300个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全面搭建覆盖全流域的科研、监测与评价评估平台。
在生态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破题”,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深化。
目前,积极拓展青海湖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的模式和路径,启动建设哈尔盖普氏原羚野外观测基地等三个生态教育基地,并与海北州刚察县达成共识,实施仙女湾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一体推进青海湖和刚察区域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千钧重担在肩,目标矢志不移。今年,青海省将继续围绕八项创建任务,高站位高标准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争取全面完成各项创建任务,2024年正式申报设立。
建功新时代,激荡新气象,展现新作为。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全力保护好“中华水塔”,我们重任在肩、壮志在胸。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上树立高标准,国家公园的名片将更加多姿多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多部门联合服务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
日前,青海省人民检察院与海南藏族自治州政府、海北藏族自治州政府、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会签《关于探索建立青海湖地区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检察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将以法治之力服务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详细] -
青海将全力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正式设园
加快自然教育发展步伐,充分展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品质与文化魅力,保障生态安全稳定,推动“三大高地”建设为全国智慧国家公园建设作出示范。[详细] -
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借鉴
三江源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被誉为“中华水塔”,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生物多样性丰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