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磐心“守塔”固屏障
湖泊。李友崇 摄
黑颈鹤。多太 摄
相争。闫军 摄
特殊的时间节点,总会勾起厚重而难忘的记忆,给人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进的力量。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青海各族儿女不会忘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青海考察,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指明方向路径、擘画奋进蓝图。
殷殷嘱托、声声入耳,青海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不仅牢牢记在心里,也扎扎实实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今天,在孕育壮阔三江的青海大地上,演绎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佳话,绿色发展、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正进阶而上。
从顶层设计到全面推进,壮美生态长卷徐徐铺开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深化认识、在谋划中找准方位、在贯彻中见到实效,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全面推开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绿色发展新高地、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等“七个新高地”建设,有效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力以赴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当天空之蓝、山野之绿、河湖之清再一次装点青海大地,无不让人欣喜,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以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为己任,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一锤接着一锤敲”的担当和行动,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
重要的生态地位赋予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长江干流、黄河干流、澜沧江干流、黑河干流境内水质达到Ⅱ类,水质状况优。湟水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状况优良。“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启动实施,“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完善,青海成为全国惟一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
恪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一个个可为数据印证着青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大美青海的最美颜值。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物种栖息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持续恢复,藏羚羊、普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在青海湖监测记录到的水鸟种群一次次刷新记录,生物多样性保护显现成效。从河湟谷地到柴达木盆地,从祁连山下到三江源头,江源儿女躬身于行,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从体制试点到示范省建设,国家公园“名片”愈加亮丽
岁序癸卯,时维六月。从省会西宁到三江源头再到青海湖畔,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每一个生动画面,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等重大要求,已牢牢定格在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脑海里,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三江源,中国国家公园的先河从这里开启。对于当时的青海,国家公园是顺时应势的生态体制改革,却也是赋能全局发展的重大机遇,生态保护优先已经贯穿保护和发展的方方面面,生态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拓展延伸。
从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到领衔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公园。在一系列原创性改革中,“九龙治水”“碎片化”制约有效解决,国家公园“四梁八柱”基本搭建,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坚实稳固,探索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已建立了一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机构,推行综合执法工作模式,40个标准化管护站全部建设完成,确立了打造“生态保护高地”“生态科研高地”“生态文化高地”的建设目标。作为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正加快创建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形成了特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极具代表性。
时至今日,从启动中国首个国家公园到中国首批设立国家公园省份之一,从在全国率先创建国家公园示范省到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可见国家公园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分量,首届国家公园论坛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并形成《西宁共识》。
一路改革创新、大胆求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为中国建设国家公园、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造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如今,青海已全面完成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编制完成《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三江源国家公园全面进入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新阶段,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工作基本就绪,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全面展开,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创建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全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达到7类87处,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18%,高于全国18%的平均比例,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而今再看,国家公园于青海,是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更生动诠释了重要的生态责任,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青海任重而道远。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生态于青海,是底色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的当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被生动写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如何统筹生态价值、生态责任、生态潜力的内在逻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海省突出普惠性。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全省14.5万名牧民放下牧鞭,吃上“生态饭”。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广大牧民不仅成为了国家公园的保护者,也成为农牧区振兴的政策宣传员、民情调查员、矛盾调解员、生态监测员,从生态保护成果中不断受益。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过程中,青海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在全国首创推进“村两委+”社区共建共管模式,自然教育深入推进成为品牌之一。从课堂学习到走进大自然,青海省制定发布了《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和工作大纲,挂牌成立自然学校,开展生态夏令营、生态课堂进校园等活动,设立31处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基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7年,青海推进国土绿化行动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决心之大、投入之大、面积之大前所未有,这也是青海提高政治自觉,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政治责任。全民参与、大规模国土绿化,新绿面积扩大的同时,也印证着生态保护理念已深入人心。
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5%和57.9%,湿地面积居全国前列,荒漠化、沙漠化土地呈“双缩减”趋势。而今,青海省林长制改革全面落地,在印发《青海省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基础上,同步配套6项制度,建立五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形成了长效机制。2023年,将计划完成国土绿化26.67万公顷,防沙治沙8万公顷,完成义务植树1500万株。
步伐铿锵有力,号角催人奋进。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高质量建设产业“四地”,青海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河净水清 “中华水塔”三江源保护成效显著
近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将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相结合,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实现双赢。[详细] -
国家公园里的青海 生态多姿山川壮美
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上树立高标准,国家公园的名片将更加多姿多彩。 [详细] -
青海将全力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正式设园
加快自然教育发展步伐,充分展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品质与文化魅力,保障生态安全稳定,推动“三大高地”建设为全国智慧国家公园建设作出示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