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牢记总书记嘱托|勇担使命 守护江源

发布时间:2023-06-14 10:25:00来源: 青海日报


宛如星星海的湿地。


和谐序曲。


觅食。张多钧 摄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在青海,每天能看到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讯息,感受到生态环境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4月26日12时35分,今年首批26只藏羚羊穿过青藏公路,向可可西里腹地迁徙产仔,正式开启2023年藏羚羊大迁徙;

  5月27日,青海省首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类科普馆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正式开馆,全面解读祁连山国家公园丰富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等内容;

  6月1日,中国第一处黑颈鹤保护区青海隆宝滩列入国家重要湿地,这是青海省继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之后的第四处国家重要湿地;

  ……

  这些变化是青海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的生动实践。

  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文明之源。青海有着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有着巍峨雄壮的祁连山脉,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青海既是丰富的生态资源宝库,又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守护好“中华水塔”,青海义不容辞。

  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境内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源头,牧民索南仁青就生活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守护着一江清水向东流。

  每天清晨出门时,索南仁青都会带上垃圾袋,带上干粮,沿着黄河沿线巡护,捡拾河道垃圾,一走就是十几公里。饿了就拿干粮垫一口。每天回村时,空了的是背包,“满载而归”的是垃圾袋。

  “这几年国家投资修建了垃圾回收点,我们只需要将垃圾投放到回收点,乡镇政府定期安排垃圾转运车将垃圾送往县城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各村也经常组织群众捡拾河道垃圾,并分类处理回收,净化河道环境。”索南仁青说。

  广袤的三江源地区,还有很多的“索南仁青”,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这些年,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

  就在今年5月底,青海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和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青海省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试行)》,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澜沧江流域的40个县(市、区)加快建立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流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青海勇担职责使命,长期坚持不懈,三江源各族人民与山水相融、与生灵共处、与草木共生,向世人呈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大美画卷。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刚察县考察调研,叮嘱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要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坚定不移担当好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的“守护人”。这对于刚察县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坚定不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方向。

  地处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是湟鱼的家园,更是普氏原羚生存的乐土。普氏原羚是世界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也是青海的旗舰物种。

  刚察县哈尔盖镇是青海湖畔普氏原羚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行走在哈尔盖镇各村社之间的道路上,随处可见普氏原羚,三五成群,悠然觅食。

  普氏原羚之所以能够安然觅食,离不开当地政府、野生动物巡护员、爱心牧民的支持,家住青海湖农场一分厂的周增太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外出放牧时,周增太发现了一只出生不久的普氏原羚,母羊不在身边。周增太远远地观察着普氏原羚宝宝,希望它的母亲可以及时出现,等了两个多小时,没看到母羊的出现。

  周增太给森林公安派出所打电话报案,民警到达现场后又等了四个多小时,还是没等到母羊的出现。于是,周增太主动领养了孤苦无依的普氏原羚宝宝。

  回家后,小普氏原羚成了周增太女儿的“伙伴”,女儿给它起名豆豆。每次外出巡护时,周增太都会在保温杯里灌上牛奶,将豆豆带在身边。后来,每次外出时,只要周增太一打开车门,豆豆都会主动跳进车里。

  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刚察县在国道315刚察段设立限速警示标识和3000米保护围栏,合力建成全国首个单一物种(普氏原羚)生命保护通道,开放运营普氏原羚科普教育基地。

  其实在青海,类似的救助有很多,类似的人也不少,他们怀着一腔热血,不计成本救助野生动物,对他们而言,保护救助野生动物是一种本能,一种自觉行动。

  成绩有目共睹,2022年10月12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及设立一周年公报,公报显示三江源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过去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兔狲、藏狐、白唇鹿、野牦牛、黑颈鹤争相出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救助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更要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增收,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牧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三江源国家公园“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让1.72万名牧民收益,牧民从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成为民众参与保护、分享成果的成功案例。

  ——“三江源生态班”招收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子弟在西宁第一职业学校开展中职学历教育,在园区内外开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民间艺术技能等技能培训。

  ——稳步推进澜沧江源昂赛大峡谷、黄河源玛多特许经营试点项目,带动当地牧民就业增收。

  提升一体化治理水平

  青海生态资源种类丰富,既有大江大湖,又有高山大川,还有各类珍稀野生动植物,这是我们的宝藏,是资源,也是财富,对于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推动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一体化治理水平,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浩荡,九曲连环。

  初夏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大大小小的湖泊如夜空中的星宿在闪烁,扎陵湖、鄂陵湖湖水湛蓝,波光粼粼。草原上藏野驴欢快奔跑,一群群斑头雁在湖畔草地间悠闲觅食。

  次成多是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牧民,他家的1000多公顷草场就在鄂陵湖畔,是全村水草最为丰美的地方。如果在这里放牧,将会是不错的选择。然而,次成多并没有这样做。

  2017年,次成多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后,将家里的牦牛出售,在村里开了一间小卖部。每天,次成多和其他管护员去巡护草原,妻子在家经营小卖部。自家的草场成了藏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的乐土。

  “这几年,一个明显的感觉是雨水多了,天气热了,草的长势比往年要好些。藏野驴和黄羊很常见,鹰也越来越多了。记得小时候很少见到的野牦牛和棕熊,现在时不时会在草场出没。”次成多说。

  次成多眼中的变化来之不易,更显弥足珍贵。20世纪90年代,过度放牧导致玛多县自然环境恶化,当地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扎陵湖、鄂陵湖面积缩小,黄河一度出现断流。很多玛多人目睹了身边风沙大、草场退化严重、野生动物淡出视野、大小湖泊逐渐消失的情景。

  自从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一期、二期项目实施以来,玛多县草原生态逐步得到改善,湖泊面积增加,水源涵养功能进一步增强,野生动植物有了生存的土壤,水鸟多了,成群的藏野驴、藏原羚现身,黄河源头水草肥美,“千湖美景”归来。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黄河源园区和果洛州按照山水林草湖田冰沙系统治理的要求,统筹实施生态保护基础设施、三江源二期工程、退牧还草、退化草原人工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不仅如此,黄河源园区坚持“还清旧账,不欠新账”的原则,实施历史遗留砂石料厂、弃坑环境整治生态修复项目,彻底解决了公路沿线历史遗留砂石料场和料坑生态修复欠账问题。

  这些年,青海认真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理念,污染防治由单一治理向系统保护修复全方位转变。研究制定颁布10多项地方环保标准,《石棉尾矿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青海共识》《青海倡议》《青海宣言》3个重要成果。在全国率先实现地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全面完成县级及以上城镇地表水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任务。

  这些年,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用心用情用力履行源头责任,体现干流担当,生态文明建设交出新答卷,生态青海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篇章。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牢记总书记嘱托|磐心“守塔”固屏障

    W020230608388409777185.jpg
    青海各族儿女不会忘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青海考察,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指明方向路径、擘画奋进蓝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