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长卷

发布时间:2023-08-18 11:14:00来源: 青海日报


三江源正成为展示美丽中国的绿色窗口。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2019年8月19日,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省会西宁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并形成论坛重要成果《西宁共识》;2023年8月19日,以“国家公园——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为主题,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又将在省会西宁隆重举办。

  四载春秋,时光飞度,青海与国家公园双向奔赴、互相成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以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走在前头”为目标,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三江径流处,国家公园不仅成为响亮的生态“标签”,也成为大美青海、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当9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滋润大半个中国,国家公园里的青海,万物并秀绿意盈盈,铺展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长卷。

  中国唯一国家公园示范省,初步建立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大创新。

  2019年6月,青海在全国率先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2020年3月,青海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

  率先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机遇与挑战并存,跳起来“吃螃蟹”就要善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青海经验”、贡献“青海智慧”。在全力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础上,再一次摸着石头过河,实现了从无到有、有中争优。

  全省上下坚持谋深谋细谋实,强化顶层设计,制定《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和《青海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出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建构方案等18项制度办法,发布自然保护地建设规范等4项技术标准,形成了规范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并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地立法,研究起草《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条例(草案)》。

  率先启动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和整合优化工作,经过前后9次调整优化,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完整性、原真性、系统性保护。

  目前,全省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3类83处,包括2处国家公园、17处自然保护区、64处自然公园,总面积27.2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08%,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85%,生态保护红线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42.56%,而且,随着玉树隆宝成为国际重要湿地,青海省 世界级自然保护地达到6个。

  举全省之力、集各方智慧,如今,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步入巩固提升三年行动阶段,一次次拾级而上的攀登,将全力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国家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成为全国国家公园最多省份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重要的生态地位赋予青海儿女艰巨的生态责任。革新理念、大胆创新,2015年,青海开启国家公园探索之路。

  三江源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是全国首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在一系列创新探索中,打破了“九龙治水”和执法监管“碎片化”,理顺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如今,区划面积增加到19.07万平方公里,重要生态区位纳入国家公园范围。

  祁连山是中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圆满完成并通过国家评估验收,设园工作有序推进。着力打造青海片区“生态保护高地、生态科研高地、生态文化高地”,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平台以及州县分控中心,高质量建成40个标准化管护站,“村两委+”机制持续优化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今日祁连,山黛黛草萋萋,成为荒漠猫、雪豹、兔狲等珍稀物种栖息的乐园,山下群众安居乐业,立足生态优先,生态产业多元发展。

  青海湖,独特的自然资源造就了独特的生态功能,形成了特有的“草一河一湖一鱼一鸟”共生生态链,极具代表性。2022年上半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目前,已印发《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实施方案》《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期间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形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分工表》,明确9方面55项任务65项成果,正在加快推动本底调查、确定范围及管控分区、体制建设等。

  今天的青海,确立了依法、绿色、全民、智慧等9大国家公园理念,形成了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等15个管理体系,积累了建设国家公园的宝贵经验,成为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也是国家公园最多的省份。

  生态保护治理成效显著,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正当时

  从启动实施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率先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国家公园”成为展示生态风采、青海形象的重要窗口。回头看,长路漫漫,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生态保护成效日益显现。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湿地保护率达64.3%,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强,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提升。如今,林(草)长制全面落地,全省设立6467名林(草)长,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草)长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省级总林长负总责、市州级总林长抓督促、县区级总林长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林草资源得到严格保护。

  当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万物生灵提供良好的生境,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3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3000余只,三江源、祁连山雪豹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

  生态于青海,已经从保护本身延伸至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等领域,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也在引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

  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1.72万牧民人均年收入达2.16万元,众多牧民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实现共赢。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全国首创的“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构建了规划标准、科研监测、社会参与、保护管理、自然教育、基础保障、信息化管控、志愿服务、宣教培训九大支撑体系的工作格局。

  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协调发展,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生态富民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引导自然保护地内及周边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种苗繁育、中藏药材、特色杂果、林下种养和林家乐等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在此基础上,青海还大力推进自然教育,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青海国家公园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青海省自然教育大纲》,在自然保护地、相关学校和社会机构中批准设立第一批31处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基地。

  以生态立、借生态进、凭生态兴,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努力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绿色发展、生态友好,青海必将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湖,向中国最美湖泊国家公园冲刺

    W020230614571138359879.jpg
    站在新搭建的木栈道上远眺四周,水系、滩涂、水生植物等生态景观类型丰富,青海湖碧波荡漾,引来飞鸟翔集,处处透露着原生态之美,宛如人间仙境。 [详细]
  • 牢记总书记嘱托|磐心“守塔”固屏障

    W020230608388409777185.jpg
    青海各族儿女不会忘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青海考察,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指明方向路径、擘画奋进蓝图。[详细]
  • 国家公园建设为青海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多契机

    目前,青海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已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加。青海省重要的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完整性、原真性、系统性保护。[详细]
  • 高站位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

    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任重道远。作为目前全国唯一国家公园示范省,要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上树立高标准,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更多“青海经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