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尖扎县:“阳光收入”鼓起村民钱袋子
蓝色的光伏板覆盖居民屋顶。通讯员 张海麟 摄
9月13日,沐浴着秋天的暖阳,走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四通八达的街巷里,两侧极具特色的院落,亭台楼阁,河岸码头,以及宽阔的沙滩在黄河的臂弯里浑然一体,犹如一幅水墨画映入眼帘。从空中俯瞰,覆盖在家家户户屋顶的光伏板紧密成排,在阳光的映照下像一汪湖泊泛着湛蓝的光泽。
只见村民娘毛吉家的屋顶,一块块深蓝色的光伏电板“贪婪地”吸吮着七彩阳光,这是娘毛吉和村民自诩的“绿色银行”。当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顺着一条条电线“流入”彩电、冰柜、洗衣机、电灶和抽油烟机,结余的电能并入国家电网,就相当于把钱存入了他们的私人账户。
“当天发电量11.9千瓦时,总量23296千瓦时……”挂在娘毛吉家廊檐的智能电表实时记录着每时每刻产生的电能,这些电能除了满足日常自用外悉数并网,由此带来的“阳光”收入,每月20日至24日按时入账。
“虽然不是特别多,但一年下来也有几千元。只要有太阳就有钱赚。”娘毛吉说,今年虽然安装了封闭式采光屋顶,使得光伏发电量有所下降,但盛夏时节每月依然能入账近300元。
跟随屋顶分布式光伏运维员闹日太的脚步,来到娘毛吉家的屋顶,七彩阳光由30块光伏板转化成电能,经过分别通向房前和屋后的两根粗壮的电线,实现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只要我们操心好,这些光伏板就能源源不断地给村民带来一份额外收入,这才是一笔真正意义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闹日太介绍,德吉村一共设有251个并网点,上网电价达到0.5074元每千瓦时,仅靠光伏发电,户均年增收4000多元。
德吉村是尖扎县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251户村民多数来自偏远山区。2017年完成搬迁以来,后续产业发展成为让村民“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路径。作为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援建主阵地,华能集团利用当地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发挥“华能所长”,实施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并于2019年底走出了一条“分户接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产业模式。
黄河在尖扎县达拉卡地区“留恋地”拐了个弯,德吉村便坐落在河湾里,而河湾另一侧,正是“黄河民宿第一村”尖扎县尖扎滩乡来玉村。每年5月至10月,是尖扎县沿黄各个乡村旅游点最为热闹的时候,作为全县乡村旅游的代表,来玉村以其秀美的风光和独具风格的民宿引得游人纷至沓来,短视频平台、微信朋友圈处处晒来玉、唱来玉、赞来玉。
爬上来玉村南侧坡顶,脚下99栋藏式院落沿着河岸的缓坡错落有致,宽阔的沥青路通往家家户户院门口,屋顶的景致与德吉村别无二致。
“来玉村光伏于2020年底并网,采用‘分组接入、全额上网’模式,来玉村99户共17个并网点,上网电价0.3077元每千瓦时。”华能集团援青干部、尖扎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蔺通介绍,德吉村和来玉村屋顶光伏惠民模式,正在逐步推广覆盖到尖扎县其他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从2020年起持续为德吉、来玉、寺门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80户居民援建屋顶光伏,实现户均年增收约4000元。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来玉村在后续产业大力发展中,形成了民宿、旅游、光伏、采摘、服装加工“五大产业”,其中,光伏产业成为村民年度分红中重要部分。来玉村党支部书记才让加说:“并网不足3年,这2034个光伏面板让我们村实现了‘阳光红利’68万元,平均每户分红近6900元。”
“聚焦能源,努力实现全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屋顶光伏全覆盖,通过‘光伏饭’兜住搬迁群众民生底线。”尖扎县分布式光伏产业发展业已走出独具特色的路径,但作为央企援青干部的蔺通,对此还有着更加长远的打算,他说,将利用华能所长,启动整县屋顶光伏建设,在政府、学校、医院、工业园的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同步建设光伏车棚和充电桩,助力尖扎县打造“百万千瓦清洁能源基地”和“青海清洁能源发展示范县”。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光伏+电采暖”让青海涉藏州县牧民很“暖”心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青海省平均温度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镇羊旗村的综合活动室室内温度在19摄氏度左右。[详细] -
青海黄河岸边德吉村:烧柴烧煤迈向电气化
2016年8月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集中搬迁项目开工建设,让农牧民从海拔2600米的干旱山头,到海拔1900多米的黄河岸畔。[详细] -
青海省尖扎县:易地搬迁群众乐业安居奔小康
近年来,尖扎县结合各搬迁点的实际情况发展后续产业,帮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捧上了“金饭碗”,难题得以破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