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四川省阿坝州:同心同向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发布时间:2023-09-22 10:45:00来源: 四川日报


藏羌儿女载歌载舞,庆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小峰 摄


黑水县沙石多乡昌德村村民脱贫摘帽后,与亲朋好友共度藏历新年。 王维茂 摄


理县羌族群众参加花儿纳吉赛歌会,欢庆羌历新年。 理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喜悦挂在脸上,舞姿诉说幸福。 阿坝州委宣传部供图

  这几天,松潘县藏族青年唐仁松召集3名合作伙伴——汉族青年张阳奎、回族青年马步元、羌族青年张皓,准备拍摄短视频,对外宣传推介他们共同开办的精品民宿——怿宿·古道牧风,“争取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迎来更多游客。”唐仁松说。

  怿宿·古道牧风精品民宿选址松潘县城旁的俄寨村半山上,主打多民族融合风格,深受游客喜爱。2020年,怿宿·古道牧风被授予阿坝州民宿行业最高奖项——“阿坝州金熊猫标杆民宿”。

  “我们的民宿挂有一幅唐卡,画里的大象、羊、猴子和锦鸡通过合作获得了食物,体现了团结才能共赢的含义,这也是对我们4个年轻人创业的一种激励。”唐仁松说,怿宿·古道牧风民宿的经营理念是打造温馨的家,“我们希望游客除了把风景带回去,还能把这里的民族文化、友谊带回去。”

  民族团结,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浓,让各族群众的生活更美好。作为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州是以藏族、羌族、回族、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像卷心菜一样越抱越紧,像酥油糌粑一样越揉越紧。”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这既是阿坝州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生动描述,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美好愿望。

  近年来,阿坝州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用发展的思维谋划民族工作,用发展的举措促进民族团结,用发展的成果巩固民族关系。同时,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爱护团结、珍视团结,以各级班子的团结带动干部队伍的团结、以干部队伍的团结带动全州各族群众的团结,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阿坝发展稳定的大局更加坚实。2019年,阿坝州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坚持党的领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阿坝州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进步史,文成公主入藏开启了民族团结之门,茶马古道联通了民族进步之路。

  红军长征时在阿坝爬雪山、过草地,阿坝各族儿女与红军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红色土司”安登榜发动群众为红军筹粮、做衣服、做鞋子,参加苏维埃政权活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率众参加红军的羌族土司。

  为纪念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红军长征纪念碑总碑建于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上,这让阿坝各族儿女更加坚定要团结一心跟党走。

  出生于松潘县毛儿盖地区的桑木旦先后参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译审工作,办起涉藏地区第一个编译局——阿坝州编译局。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才能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为此,阿坝州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达标创星”和党员“积分评星”动态管理,扎实推进“软乡弱村”集中整顿,推动272个先进支部创星、851个一般支部达标,41个“软乡”、153个“弱村”实现转化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高质量打造“石榴花开·美丽阿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纵深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3个、省级示范单位103个,省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现全覆盖。

  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抓手。阿坝州以“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为统领,持续推动各级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入群众,全州党员干部职工与19.2万户农牧民群众建立帮扶机制,在常联常进、常联常亲中落实民生实事,深入开展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联系帮扶我家的干部,他们像亲人一样帮助我。”若尔盖县困难群众曲央扎巴说,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干部为其争取建房补助,修建了住房。

  “干部与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干群关系如鱼水般亲密。”阿坝州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认为,“两联一进”群众工作深入推进,进一步夯实筑牢了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 夯实各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9月6日,松潘县进安镇黑籽儿幼儿园内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跟着音乐节奏做趣味小游戏。

  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幼儿园的学生由多民族组成,师资组成也充满“民族风”,来自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等民族。

  “我们是松潘县第一所‘公建民营’幼儿园,现在有学生300多名。”执行园长郑娇透露,2017年,为缓解松潘县幼儿园阶段学生入学难问题,在大邑对口支援松潘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黑籽儿教育服务集团来到松潘,开办了这所幼儿园。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阿坝州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账本”。

  破解上学难、交通难、用电难、饮水难、医疗难、就业难、增收难等民生“难题”,阿坝州加快落实落细民生实事。“扫盲”“普九”“十五年免费教育”春风化雨,全州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7%。医疗资源延伸覆盖,14个综合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一曲曲创业奋斗的壮歌、民族团结的欢歌、繁荣稳定的凯歌,展现出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历史巨变。2022年,阿坝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7万元、1.83万元,分别比1953年增长了146倍、281倍。

  红原有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也是阿坝州唯一的纯牧业县,当地牧民靠养牦牛为生,如何带动牧民稳定增收?

  浙江温州在红原县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总社投入援建资金3445万元,打造牦牛乳肉生产、牦牛毛藏绵羊毛加工、牦牛冷链物流三大车间,帮助当地延伸牦牛产业链条,形成牦牛产业发展集群,温州援藏干部与当地藏族群众结下兄弟般的情谊。

  在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阿坝州依托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省内对口帮助等政策机遇,借智借力,夯实发展根基,阿坝州13个贫困县(市)提前一年脱贫摘帽,606个贫困村如期退出,10.38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阿坝脱贫经验”连续4年入选博鳌论坛《亚洲减贫报告》。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靠的是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靠的是各族群众的守望相助。

  自1953年成立以来,阿坝州各族人民携手并肩、风雨同舟,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辉煌篇章。特别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6·24”茂县特大山体滑坡、“8·8”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无私奉献、全力支持,全州各族群众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感人乐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如今,在阿坝,最美的风景是藏羌儿女的笑脸。

  推动交流融合 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茂县羌族姑娘杨佳丽对此深有感触。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杨佳丽与各民族代表一起合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她和各民族代表一道合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我是作为‘羌族金花’,被推选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杨佳丽说。

  那一年,刚刚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杨佳丽从茂县绕道松潘,再经绵阳到成都,最后再到北京。“当时,我全身只有300元钱,就拦了一个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把我送出去。”杨佳丽回忆说,到达成都后,驾驶员不仅不收钱,还在途经松潘县城时请她吃了一顿饭。一路上的经历,让她切身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特殊含义,“这段经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从北京演出回来后,杨佳丽利用自身特长,多次主动报名,与家乡的舞者一起到国内外进行感恩演出。

  在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坝子村,村民塔哇的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家庭,也是全镇居民都羡慕的和谐之家。通过努力,塔哇与兄弟在元坝子村修建了一家酒店,还通过开设商业营业网点,带动该村60%以上的务工人员就业增收。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事实证明,民族团结进步就蕴藏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只要用心浇灌和呵护,民族团结之花就能结出累累硕果。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阿坝州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程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先后成立象藏艺术学校、巧娘藏羌手工专业合作基地及羌族多声部传习所,开展藏羌戏曲进校园活动,创新举办少数民族非遗作品展、格萨尔赛马会等系列活动。正是民族团结的文化因子,让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由浅入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松潘的花灯舞又名回族花灯舞,深受当地各族群众喜爱。跟随非遗传承人李子安学习花灯制作技艺的藏族青年杨勇士说,希望掌握这门传统技艺,为更多群众制作花灯。

  民族团结进步的花儿最鲜艳,民族团结进步的果实最香甜。阿坝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新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