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马背法庭”
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团队法官迎着漫天的飞雪,手捧国徽,入村开展巡回审判。省高级人民法院供图
玛多县人民法院“马背法庭”干警开展巡回办案。玛多县人民法院供图
化隆县人民法院拉面巡回法庭开展巡回审判。化隆县人民法院拉面巡回法庭供图
刚察县人民法院利用巡回审判车,就地开庭审理草场纠纷。省高级人民法院供图
法官骑着马,背着干粮,跋山涉水,来到草原牧区、田间地头,将一个个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这是曾经闪耀在青海高原牧区的“马背法庭”。
时代变迁,如今,随着经济、交通和技术发展,“马背法庭”的形式不断丰富、拓展、延伸——从马背到车载,从指尖诉讼到掌上办案……“马背法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创造新形式,注入新内容。
从“马背法庭”到“车载审判”
——巡回法庭打通群众诉讼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霜降过,值晚秋,三江源腹地已进入冬天,一片冰天雪地。
天刚蒙蒙亮,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人民法院院长钱快乾带着法官、书记员一行7人开上巡回审判车出发了。
临行前,钱快乾又一次嘱咐大家把打好包的办公用品及帐篷、睡袋、防潮垫、衣物、锅碗瓢盆等物品检查一番,这是他们每次去巡回办案都要做的准备。
今天巡回审判法庭要去的是距玛多县城200公里的扎陵湖乡勒那村,办理一起邻里矛盾纠纷案件,并借机开展普法宣传。
这起邻里矛盾起因是十多年前牧民叶某私自将邻居华某冬窝草山处的铁丝网围栏取走并围在自家牛圈,华某发现后与叶某交涉,叶某承认并承诺恢复原状,可多年过去后叶某一直不依约履行,虽经村调委会和乡政府、司法所调解,叶某也仅恢复了部分围栏,眼看今年冬季到来,华某无奈下一纸诉状将叶某告上法庭。
考虑两人居住偏远,前往县城打官司不方便,玛多县法院组成巡回办案小组开始了巡回办案之旅。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颠簸,到达目的地。起初听说法官要到村上办案,叶某还有些不敢相信,当看到审判车开到了家门口,让叶某感受到了“压力”。
在法官实地丈量、主持调解下,叶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态于今年12月31日前恢复其拆除及因拆除而损坏的华某冬季草场铁丝网围栏约720米。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至此,困扰华某多年的“泼烦事儿”有了实质性进展。
“地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巡回办案是我们工作的常态。”钱快乾说,和城区以及大多数农区法院审理案件不同,这里的法官经常是带着干粮,骑着马或开着车找到当事人,就地审理案件,开展普法宣传,即便是在交通方便的今天,一次巡回办案也得三五天时间。
钱快乾向记者介绍,玛多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加之牧民随季节逐水草而居,特殊的地域环境带来了法官调查取证难、送达难、农牧民参与诉讼难的“三大难”问题,给普法宣传、审理案件、送达文书带来许多困难。
就地立案、就地审理……特殊地域环境下,玛多县人民法院建院初期就成立了“马背法庭”,法官骑马下乡入村,把法庭“搬”到牧民的帐篷前,及时受理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赡养、抚养、婚姻、财产纠纷等案件,方便群众诉讼,“马背法庭”由此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次诉讼驱车百公里,来回往返几小时,立案难、诉累重,这不仅是玛多县牧民群众诉讼活动的真实状况,也是青海广大牧区群众参与诉讼的现实写照。
青海省地广人稀,牧区面积广阔,人口分散,为方便牧区群众诉讼,全省牧区法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巡回审判制度,“马背法庭”应运而生,法官以马代步,巡回办案,不仅是银屏上的传奇,更是一段光辉难忘的岁月。
“马背法庭”,有效解决了偏远地方农牧民群众诉讼难题,为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农牧民群众法律意识逐步提高,传统的“马背法庭”已难以适应牧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尤其是立案登记制度施行以来,法院收案数量迅猛增长。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青海法院聚焦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主动探索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司法便民利民惠民举措,不断创新“马背法庭”形式,为牧区法院配置集诉讼服务、巡回审判、法治宣传、执行指挥为一体的巡回审判车,努力打通司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海六个涉藏自治州都有了巡回审判车,曾经,“马背法庭”的马蹄踏破牧区法治冻土,如今,滚滚车轮驶入草原法治春天。新时代“马背法庭”把无声的承诺和坚守,司法为民的初心和使命绘成茫茫草原上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过去的法官是骑着马去办案,现在的法官则是开着车去办案,虽然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马背法庭’被很好地传承下来。”钱快乾说,过去在牧区办理民事纠纷,要骑马一两天才能到达事件发生地,由于通讯不方便,往往要等辖区的法官巡回到了该地才能处理案件,矛盾纠纷未能及时解决,让一些原本简单的纠纷变得复杂了。如今,有了“车载法庭”,办案更方便,除了在一些山路崎岖、车辆无法到达的偏远牧区还会采用骑马的传统办案方法,但更多时候是把巡回审判车开到农牧民家门口,极大方便了群众诉讼,进一步提高了办案效率,对民族地区法院创新便民利民举措、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具有划时代意义。
“不论是‘马背法庭’还是‘车载法庭’,都是为了让农牧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平公正、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满足他们的司法需求。”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钟恩说,巡回审判形式再怎么变,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没有变,司法为民的精神内核没有变。
从“拉面法庭”到“假日法庭”
——特色法庭建设将诉源治理融入万家灯火
“为拉面人提供线上远程诉讼服务前沿阵地,在‘指尖’上跑出司法为民‘加速度’”。金秋九月,继全国首个“拉面经济云端诉讼服务点”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挂牌成立后,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相继在武汉市、广州市挂牌成立拉面经济云端诉讼服务点。
化隆县法院拉面巡回法庭庭长马小梅向记者介绍,拉面经济诉讼服务点作为集立案咨询、诉前调解、网络开庭、巡回审判、法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能有效利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微信平台及千里单屏交互终端进行线上调解和开庭,通过线上审理、巡回审判将法庭诉讼服务扩展到拉面人所在城市,将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延伸至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有效推进诉讼服务与案件审理“一条龙”,让诉讼服务更“接地气”,让司法为民更“贴民心”。
“这是化隆县法院创新打造‘拉面巡回法庭’后,为减轻群众诉累推出的又一创新为民举措。”马小梅说,化隆县是全国有名的“拉面之乡”,是青海省最大的拉面产业县,本着找准巡回法庭的职能定位,为拉面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为拉面人提供优质司法服务的原则,2022年7月15日,化隆县法院创新办案理念、探索推进诉源治理新模式,在群科法庭挂牌成立全国首家“拉面巡回法庭”,以法治服务拉面经济、优化营商环境,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把公平正义的种子播进拉面人心田。
国徽挂在农家院中央,除了法官和原告、被告,还有旁听的老乡将农家院围得严严实实,这是“拉面巡回法庭”日常开庭的一幕。
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还是“拉面巡回法庭”法官针对拉面经济当事人大多不在本地的现实,坚持能动司法,积极探索多样化审判模式,采取就地巡回、微信调解、开设夜间法庭审判等方式,将法庭搬到拉面人跟前,实现诉讼服务“零距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多元化需求。
这不,设在武汉的诉讼服务点一成立,“拉面巡回法庭”就通过“云上法庭+千里单屏tcs300交互终端”平台成功调解了一起离婚纠纷,既维护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让远在外地的当事人免去奔波之苦。
不到10人的法庭,服务着11万化隆拉面人。马小梅介绍,“拉面巡回法庭”按照“分流、调解、速裁、智审、快执”工作模式运行,成立以来受理各类案件355件,结案334件,结案率94.08%。
拉面法庭巡回审判模式,是青海省法院创新“马背法庭”形式,深入开展巡回审判的缩影。
新时期,如何创新“马背法庭”?青海交出了这样的答卷——
聚焦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主动探索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巡回审判、诉源治理新模式,通过一系列司法便民利民惠民举措,创新、丰富“马背法庭”内涵,保障偏远地区群众参加诉讼。
公正司法,制度先行,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大力推广巡回审判方便人民群众诉讼的意见》,全国各地法院纷纷开设巡回审判点,巡回审判获得了很大发展。2020年,省高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巡回审判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便利人民群众诉讼的巡回审判工作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利、低成本的司法服务。
就地受理、就地调解、就地开庭、就地宣判、就地回访、就地接访,创新巡回审判车载法庭、网上法庭、科技法庭等模式,在虫草、枸杞出产季节建立“特产品买卖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点”,因地、因时制宜解决纠纷,借鉴“枫桥经验”,强化司法便民、利民措施……被一一写进了《意见》。
在西宁市,大堡子法庭先后推出“午间法庭”“假日法庭”等,在8小时工作时间外开展便民诉讼服务,已成为法庭的响亮名片。
在海东市,“枫桥经验”海东化,完善巡回审判工作制度,设立驻村调解室,挂牌“无讼村”示范点,成立化隆拉面巡回法庭、互助生态法庭等,依托派出法庭,广泛对接基层化解纠纷力量,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巡回审判工作点覆盖全州40多个乡镇、150余个村社。
……
“马背法庭”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走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巡回审判之路,法官跋山涉水的身影,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司法中的生动实践。
从“指尖诉讼”到“掌上办案”
——“马背法庭”插上信息化“翅膀”
“法官不仅上门巡回办案,还网上开庭为我们解决问题,现在真是太方便了!”前几日,在西宁市城中区刘奶奶家中,当老人从法官手中拿到继承案件裁定书后,激动地说着谢谢。
在这起继承案件中,刘奶奶作为原告与被继承人为夫妻关系,婚后生育四子均为被告,被继承人于2021年8月因病去世,今年8月刘奶奶在整理其遗物时,发现其存折尚有定期存款12万元,遂起诉至法院要求按照有关规定分割该笔存款及其所产生的利息。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仔细翻阅卷宗、耐心梳理案情,对当事家庭的关系进行深入了解,考虑到刘奶奶年迈且行动不便,承办法官决定把庭审现场“搬到”老人家中,又因其中一名被告在外地,采用了线上庭审,对双方当事人开展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最终促成原、被告对遗产分配达成一致意见并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
“巡回办案、网上开庭,正是我们继承‘马背法庭’传统,创新‘马锡五审判’方式,通过巡回审判办好群众身边‘小案’的生动实践。”城中区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法官金锋如是说。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全省法院不断探索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全流程网上办案、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背景下,为“马背法庭”插上信息化“翅膀”,更多的“马背法庭”已经变成家门口法庭、指尖上的法庭。
从面对面到屏对屏,从指尖诉讼到线上开庭,从掌上立案到云上调解……采访发现,今天的“马背法庭”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将一站式建设的诉讼服务范围延伸到广大山区、农村牧区,解决了立案难、开庭难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智慧法院建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指尖诉讼”。
“这得益于普惠高效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省法院审信处处长朱明忠认为,智慧法院建设从无到有、由弱渐强,为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特别是近十年,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法院建设稳步推进,在司法为民提质增效、为公平正义保驾护航的征程中释放出愈发强劲的动能。
朱明忠介绍,随着智慧法院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项业务全面网上处理,“马背法庭”也插上信息化“翅膀”,农牧民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法官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等,瞬间为偏远地区当事人提供远程调解、远程信访、在线庭审等便捷的诉讼服务;通过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上网、庭审直播、执行信息公开等,让当事人在线查询案件审理进度、相关裁判文书、庭审以及案件执行情况,实现以公开促公正;12368服务热线、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开通,进一步完善了网上立案、信访等的在线办理,诉讼服务变得触手可及;“在线质证”“异步诉讼”等新型审判方式的推进,各类电子诉讼服务平台和信息化手段已成为新时代法官胯下奔驰的骏马。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如今,随着办公条件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马背法庭”不仅逐渐用车轮代替马蹄,简易的审判桌也换成了一体式巡回审判车和便携式巡回审判设备,即使身处信号薄弱、远离县城的深山牧场,也能做到数字法庭审理和同步录音录像,甚至当场送达法律文书。
“巡回审判走到哪里,服务就送到哪里。”今日青海,从街道社区到田间地头,从三江源头到青海湖畔,新时代“马背法庭”深入农村及广袤的草原牧区,当事人和法官都能感受到“指尖诉讼、掌上办案”的便利,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当场化解矛盾纠纷,已成为青海法院新时代“马背法庭”巡回审判科技创新、现代司法的生动写照。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马背法庭”:让青海藏族牧民感受法律的公平公正与及时便捷
清晨,郭生智把办公用品及帐篷、睡袋、防潮垫、衣物、锅碗瓢盆等打好包,这是他每次前往牧区巡回办案前要做的准备,二十几年来已烂熟于心。 [详细] -
“马背法庭”温暖玛多草原
钱快乾说,“有了‘马背法庭’,可以更好为牧区群众答疑解惑,及时化解矛盾,就地法治宣传,构建更高效的司法便民体系,切实感受到法律温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