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茶马司:茶马古道的“守望者”
中国西藏网讯 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新店镇318国道旁,保留着中国现存唯一的茶马司遗址。名山区茶马司遗址坐北朝南,红墙黑瓦的四合院在绿意盎然的茶山中显得古朴而亮眼,黑色的门匾上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着金色的“茶马司”三字,向过往行人彰显它曾经的身份和昔日茶马古道的辉煌。
图为茶马司门匾 摄影:张宇
推开茶马司的大门,出现在眼前的“茶马司”石碑用汉藏两种文字记录着茶马司的兴衰历史。“宋时因连年用兵,所需战马,多用茶换取。神宗熙宁七年,派李杞入川,筹办茶马政事,于名山,以名山茶易马用……明洪武时,对茶叶实行官买官销,由茶马司主持交易……”
图为茶马司石碑部分汉文内容 摄影:张宇
图为茶马司石碑部分藏文内容 摄影:张宇
四川蒙顶山茶科普基地杨忠主任介绍道:“我们这个地方产茶,青藏高原不产茶,所以双方各取所需,促成了以茶马互易为依托的民族交流。”蒙顶山,又名蒙山,位于四川雅安,被誉为“世界茶文化圣山”。公元前1世纪,西汉严道(今四川雅安)人吴理真在蒙山最高峰“上清峰”植下第一株人工茶树。自此,茶叶的种植、买卖开始繁荣。
图为正在讲解茶马司历史的杨忠主任 摄影:陈浩力
随着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进藏,饮茶之习传入吐蕃。杨忠主任讲道:“茶具有解油腻的特性,逐渐被高原上的藏族同胞所认识、饮用。首先是在贵族中流行,后来因为确实有效,饮茶之习逐渐传遍了整个青藏高原。”吐蕃人嗜茶如命:“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图为茶马司红色院墙,刻着文成公主进藏、茶马互易等图像 摄影:陈浩力
茶马司在茶马互易中扮演着重要的管理角色,设有负责收茶、称重的库秤,以及负责联络茶园主、分派任务的牙人等职务。
茶园主负责经营管理茶园,雇佣大量劳动力来完成种茶、采茶、制茶等工作。茶叶产出后,由茶马司监管的买茶场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收购茶叶。自熙宁七年至元丰⼋年,先后在四川产茶州县设置了41个买茶场。
随后,茶马司组织人员运输茶叶,沿途设运茶递铺。雅安到康定的道路尤其陡峭,坡度大多在20度到30度,有些路段甚至达到45度到65度,而路宽仅有2到3尺宽。马匹难以在如此复杂的路况下大量运茶,所以这段路的运输工作大多是由“背夫”完成的。可以说,背夫们用双脚踩出了一条背夫茶道。杨忠主任讲道:“这个道路在1951年的时候,随着川藏公路修通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了雅安的历史文化积淀。”原来要两天走完的路程,现在只需要两小时。
图为茶马司内运茶队伍雕塑 摄影:张宇
运茶队一直将茶运送到卖茶场,又名买马场。随后,茶马司与吐蕃部落首领联系,吐蕃部众前来卖茶场,牵马换茶。根据元丰四年(1081年)官府统计,从熙宁末年至元丰年间,茶马司所定茶马⽐价为一匹马支茶一驮(一驮约100斤茶叶)。据统计,在官方政策的驱动下,四川茶园数量激增,茶叶产量达到了每年近3000万斤。
千百年来,汉藏之间、藏族与西南其他少数民族,乃至藏族内部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在茶马古道沿线持续进行,既有民族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也有积极的互动、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圈。名山茶马司好比一位守望者,见证了从背夫石路到汽车国道的时代变迁,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无数故事,在川藏线上继续期盼着川藏经济开发区新的发展。(中国西藏网 记者/张宇 陈浩力 登真巴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探访茶马古道传统村落】道孚县泰宁镇:共话守护精神家园的活态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详细] -
【探访茶马古道传统村落】看道孚县和美乡村 品玉科镇宜居宜业
1月初,时值三九深冬,在道孚县人民政府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共同组织下,茶马古道沿线传统村落、古镇古村遗产资源综合科考队来到素有“藏民族民居艺术之都”之称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 [详细] -
【探访茶马古道传统村落】在四川道孚探访传统民居的智慧
从三伏天到三九天,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茶马古道沿线传统村落、古镇古村遗产资源综合科考持续进行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