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滇藏行】摩梭非遗文化之手工纺织:新思路开创新未来

发布时间:2024-03-30 12:0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3月27日下午,中国西藏信息中心滇藏行采访组来到丽江市泸沽湖畔,探访世代居住于此的摩梭人,倾听传统摩梭文化与时俱进的时代故事。

  
图为阿七独支玛进行手工纺线

  困境

  摩梭人至今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习俗。摩梭手工纺织和闻名的“走婚”习俗一样,是遗存至今的原生态文化样式。从小学习织麻、纺麻、捻毛线、绣毛毯、编腰带,是摩梭女必须掌握的手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一整年,收入却始终不见涨。摩梭妇女阿七独支玛不甘心梦想在周而复始的劳作中被消磨殆尽,萌生了拓展传统手工纺织技术的想法。

  
图为阿七独支玛展示传统手工纺织

  机遇

  在村里,阿七独支玛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动手能力,做东西学得快,做得也精巧。1991年,泸沽湖一带开始有了背包客,很多人看到她用麻线做的包袋、饰物都非常喜欢,就经常有人买来当纪念品。

  2000年以后,来丽江古城和泸沽湖的游客越来越多,只要看到了阿七家的手工艺品,不少游客就会兴奋地买上许多。“一个人买五六个的都有,回去带给亲人朋友。”那个时候来泸沽湖的游客几乎人手一件摩梭手工披肩,可观的收入让众多绣娘纷纷加入进来。“当时有大概68户、168名绣娘参与纺织,大家都争着学织这种披肩,积极性很高。”

  挫折

  可惜的是,火爆的市场并没有持续太久,渐渐地绣娘们发现,丽江古城里又出现了很多外地机器纺织的披肩,挂着摩梭手工披肩的牌子在售卖。机械相比于人工,出货量提升了几百倍。阿七独支玛说,当时手工披肩价格最低要保证在五六十元,而机织的披肩可以卖到100元四条;除了价格之外,商铺老板在进货的时候,也会对手工披肩格外挑剔。到了最后,几乎所有商铺都不再收购手工披肩了。

  手工披肩、围巾的大量滞销,一天天挤压的库存,困难的时候绣娘们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卖不出去货,就没有收入,原材料棉线、织布机等都没法购入。恶性循环让阿七独支玛陷入了苦恼,村里的绣娘们一时间也不再愿意继续做手工了。


图为纺有摩梭传统文化图案的织品

  创新

  为了应对这种危机,重新找到一条出路,阿七独支玛和他的儿子阿七尼玛次尔费了很多心思。为什么绣女们的手工披肩这么容易被替代?什么东西又是机器仿制做不到的?

  摩梭人属纳西族的一支,有自己的语言。虽然文字早已失传,但他们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符号图案。阿七独支玛边纺线边向记者介绍道:“你看,这是我们从五六十种传统图案里选出的12个,都是与摩梭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现在你看到的这块围巾上的图案,就是摩梭文化里的燕子、豆腐、格桑花……每一个图案都有独特的涵义和传说”。

  阿七尼玛次尔作为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就回到村里进行摩梭人非遗手工制作流程的收集和整理。经过多年的努力,为了更好应对机器量产这一困境,他和母亲找到的这12个摩梭图案已经注册版权。大学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尼玛次尔把母亲的名字注册为品牌,不再主攻实体店销售,而是开通线上渠道。


图为阿七尼玛次尔设计的新产品手工帆布包


图为阿七尼玛次尔设计的产品礼盒新包装

  未来

  在尼玛次尔看来,摩梭手工纺织与现代商业体系接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现在的路已经越走越宽,越走越好了。

  从品牌化路线出发,尼玛次尔萌生了做包装礼盒销售的想法,采用更精致的包装,里面放一块摩梭传统手工编织的围巾、披肩,价格能上去不少不说,销量也更好;

  除了手工披肩外,根据销售大数据和年轻人的喜好,尼玛次尔开始尝试了一些新的手工纺织产品如帆布包等,更契合市场的需求,扩大了消费群体;

  尝试与别的品牌进行联名销售,尼玛次尔已经与云南省某咖啡品牌进行了洽谈合作,今年内就能部分量产出咖啡+摩梭文化手工纺织的新文创产品;

  与多家高校进行合作。尼玛次尔介绍到,摩梭文化非遗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多个大学的社会实践点,已经有多批学生在高校和当地政府的推荐下前来完成毕业论文、进行社会调查等;今年4月份云南民族大学的多位研究生也将来工作室,他们不仅能学习传统的摩梭手工纺织文化,也能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进行电商平台搭建、设计师联络、线上直播销售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需要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断代”就会面临着“人走技失”的传承窘境。要扭转局面,必须让“非遗”被大众看得到、想得到,让“非遗”文化走出去,才能打破文化壁垒。新思路开创新未来。让民族文化、传统手工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迷人光彩,就必须找准与当代人需求的连接点。摩梭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纺织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同时展现出了传统手工业未来可期的美好前景。(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眉笑 闫洁 龙真多吉)

(责编: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