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涉藏动态

德格印经院:传承文化的珍贵宝库

发布时间:2024-04-10 19:36: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川藏线采访组到达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印经院时已是下午了,依然有很多行人在围着印经院转经。路边卖手串、茶水的地摊,为带着寒意的初春增添了不少热闹。走进印经院的大门,彷佛踏入了另一个时空,熙熙攘攘的人声随着大门关上而远去了,只留下一份静谧。


图为德格印经院大门,院外有许多游客在转经 摄影:张宇

  片刻后,德格县政协秘书长益西翁波来到院中,将印经院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德格印经院始建于公元1729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岁月中,德格印经院承载着无数文化、历史和宗教的记忆。其收藏的《三体合璧般若经八千颂》《旧译续集》是存世孤本,《甘珠尔》《丹珠尔》是全世界藏文古印版的范本。


图为德格县政协秘书长益西翁波正在讲述德格印经院的历史 摄影:张宇

  德格印经院的创建者登巴泽仁是一位崇尚文化的土司,为了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他发起了德格印经院的建设。德格印经院的存在填补了当地书籍发行渠道的空白。今天的德格印经院建筑基本保留了原貌,展现着古老而庄严的风格。


图为德格印经院 摄影:张宇

  德格印经院建筑规模并不庞大,但却是藏文雕版印刷版本最丰富的场所之一,藏有32万余块印版,涵盖宗教、历史、科技、医学、数学、文学、天文、地理、音乐、藏文文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印经院”一名或许容易让人望文生义,认为仅针对佛教经典的印刷场所,只有深入了解后才会发现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图为德格印经院内摆满印版的木架,因为印经院不通电、不掌灯,所以内部光线较为昏暗 摄影:张宇

   格印经院被视为“雪山下的藏文化宝库”,在当地人心中占据极高地位。这不仅在于其印刷发行的书籍领域广泛,更在于其严谨的文化态度和传承精神。创立之初,登巴泽仁召集了众多学者,包括高僧大德、文学家、雕刻家、画家和书法家等等,对从各地搜罗来的不同版本大藏经进行校勘比对,最终书写出印版底稿。在书写版稿和后期雕刻的过程中,反反复复进行了6至7次严格校对,因此德格印经院的大藏经版本得益于严谨的文化态度,失误率极低,较其他版本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受到广泛认可。


图为《丹珠尔》经版 摄影:张宇

  制作印版所使用的红桦木同样经过了严格的挑选和处理,确保最佳质量。工匠会在每年红桦树含水量最低的时候进行砍伐,然后放在阴凉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仍能保持较好形质的材料才会被挑选出来,裁成木板,随后再次放置、挑选出变形较小的木板进行雕刻。


图为德格印经院收藏的规格各异的民间印版 摄影:张宇

  在印版制作和印刷过程中,德格印经院亦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自建成至今,印经院的工作场所未曾改变,且始终坚持手工制作,而非机械化。尽管这可能会增加工作量,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人们发现传统手工艺制作出的印版质量更优。从雕刻到印刷,再到印版的维护校正,木板、纸张、墨水等全部为手工制作,整个过程充分展现了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坚守。


图为印经院印刷区 摄影:张宇

  印刷时,为了确保纸张充分吸墨,文字清晰,工匠会反复推压纸张至少四次。因为印刷过程中,需要将纸张在水中浸泡,同时墨汁也是液体,在气温较低时会结冰,所以印经院每年11月左右停工,直到次年4月初才复工,期间只会进行缺失或破损印版的修复工作。


图为正在校刻印版的工匠 摄影:张宇

  新雕刻出来的印版会进行一次印刷,然后校对。如果发现错误或者遗漏,就会用红色笔在清样纸张上标记出来,并将相应的印版交给负责校刻的工匠进行更正。校刻工匠先会用刀把需要订正的部分凿出来,然后钉木楔子进去,再在新木楔上反写出正确的字,并重新雕刻。工匠会根据订正内容的大小选择不同材质的木料、采取不同的工序来进行填补。


图为待校刻的印版 摄影:张宇

  临行前,采访组一行人在院内向这座珍贵宝库道别。益西翁波老师说,人们都把在德格印经院工作看作是光荣的。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可以看到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在这里,古老的文化得以延续,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工艺代代相传,中华文化的光芒穿越近三百年的时光不熄不灭,还将愈发闪耀。(中国西藏网 记者/张宇 陈浩力 登真巴珍)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