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当好“前哨” 守护“青绿”

——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一线报道之六

发布时间: 2024-07-30 10:44:00 来源: 青海日报


青海湖内摇曳的斑头雁。


黑颈鹤在管护员搭建的鸟窝中安家。

  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在全国乃至青藏高原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深入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分局—保护站”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江西沟、黑马河、泉湾、小泊湖、哈尔盖和沙岛6个保护站,犹如一座座“瞭望塔”,围绕青海湖,守护青海湖。

  守护草木万物用心倾情,虽然每一个保护站的管护区域各不相同,但是大家对巡护区域内的生态家底了如指掌。是的,他们正是生态保护的“前哨”,在自上而下垂直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斗格才让和万玛措是夫妻,来自海南藏族自治州黑马河镇文巴村,如今成为了黑马河管护站的夫妻管护员。他们负责的巡护区域内有13条河流,也有马鹿、藏狐等野生动物,很多地方甚至车辆无法到达。

  不善言辞的斗格才让话里话外都离不开工作。随着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斗格才让成为了生态管护员,跋山涉水、跨沟越岭,巡护工作很辛苦,但他觉得很值得,守护青海湖、保护家乡生态,在他看来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生态管护员是重要的基层力量,发挥着“前哨”作用。随着国家公园创建任务的不断推进,积极引导并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从曾经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保护者,同时也成为了生态保护的受益者、宣传员,并从中获得了稳定的工资收入。

  黑马河保护站负责人李鑫表示,保护站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的职能是巡护巡查和科普宣教,通过巡护能够摸清保护现状,及时发现变化情况,通过经验和数据的不断积累,为国家公园创建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提供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以保护站为载体开展科普宣教以及培训,积极引导社会更多群体关注并参与青海湖生态保护,也是生态管护不断延伸的具体行动。

  跟随斗格才让夫妻到黑马河敖包观景点巡护,青海湖畔浅滩处成群的裸鲤悠闲游弋,靠近的游人放低声音静静观赏,举手投足的细微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当越来越多的人以不同方式参与其中,那么围绕生态保护的一切行动就有了深意。

  成立保护站从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的层面来说是管理体制的改革,但聚焦微观应该是保护青海湖碧波荡漾的具体行动。泉湾保护站所管护区域主要在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镇,这里有靠着大天鹅、黑颈鹤一次次“出圈”的泉湾湿地,也是管护员重点巡护区域之一。

  多杰措毛是泉湾保护站的一名生态管护员,在泉湾湿地尕日拉区域内,用望远镜观察湖面上一对正在孵育幼鸟的黑颈鹤,她回忆起今年跟着当地环保人士给黑颈鹤筑巢修巢的场景。

  4月至5月,亲身参与为黑颈鹤筑巢,在多杰措毛看来,成为生态管护员将近一年,这是实际参与保护工作的第一次。视频中,她被草垛绊倒,本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个动作,迅速起身的瞬间,是一种坚韧和热爱。

  多杰措毛来自石乃亥镇铁卜加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起初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也想过不久后就会离开。也许所有的机缘都有巧合,如今她却成为了管护站里得力的生态管护员。

  从最初的“门外汉”到如今了如指掌,有热爱也满是用心,采访时还展示了自己拍摄的一部微纪录片。她说,其实通过参加生态管护、摄影等一些专业培训后,她掌握的技能更多了,也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让管护巡护工作事更加省时高效。

  多杰措毛是泉湾保护站唯一的一名女性生态管护员,泉湾保护站站长余晓巍对她的工作十分赞赏:“很多想法应用到了工作创新中,为保护站做了很多工作。”

  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参与生态保护中来,是值得骄傲也值得推崇的。余晓巍表示,在推进社区共管共建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开展培训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公园和生态保护理念,并引导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如今,周边群众成为保护生态的实践者、宣传者,义务生态管护员的队伍不断壮大。来自石乃亥镇尕日拉村和鲁色村的宫宝扎西和加华,成为了泉湾保护站的义务生态管护员,不索回报但躬身参与保护,会时常记录一些野生动物活动情况。宫宝扎西曾在青海湖流域拍摄到荒漠猫、兔狲的活动影像,为该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支撑。

  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大城市可能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在谈及去留时,多杰措毛表示:“保护生态需要干的事很多,将立足岗位把生态保护这份事业全力做好。”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授人以“鱼”能致富——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一线报道之五

    一路走来,青海湖裸鲤保护成果辐射更多行业、带动更多群体,在新泉村甚至刚察县,“湟鱼经济”成为新的增长极,从生态旅游到餐饮、住宿等产业一体化发展,授人以“鱼”实现致富,诸如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  [详细]
  • 筑起青海湖畔的“塞罕坝”

    40多年治沙,海晏县一代代治沙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丘上艰苦奋斗,让沙漠变绿洲,让绿洲变森林,铸就了青海湖畔的“塞罕坝”精神。  [详细]
  • 远程近距“对话”普氏原羚

    凝望远方,草原上的普氏原羚悠闲自得,赵殿智感慨:“战略‘红利’不断释放,相信普氏原羚保护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随着生物多样性的不断丰富,相信碧波荡漾的青海湖也将更加壮美。”  [详细]
  • 旅游变“体验”景点变“钱袋”

    如今,依托青海湖绿水青山,冶合茂村一手抓生态畜牧业发展,一手抓生态旅游,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基础设施,赚到了“金山银山”。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