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面孔|国道317线的奋斗者

发布时间: 2024-09-23 09:47:00 来源: 四川日报

  8月17日,阿坝州金川县二嘎里乡二嘎里村,返乡创业青年侯正琴(左)与唐辉在晾晒雪菊。通过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高原雪菊已成为该村的特色产业。何海洋 摄


8月25日,甘孜县仁果乡有机青稞基地,联合收割机完成收割后,德西青措将青稞秸秆打捆。今年她家的青稞再次增产。何海洋 摄

  8月28日,甘孜州德格县德格印经院,69岁的彭措泽仁在校对修复雕版。作为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已从事这项工作40余年。何海洋 摄

  8月17日,阿坝州金川县毛日乡毛日村,村民蒲尔巴拉姆在牧场采集牦牛奶。采集的鲜奶会及时送至牛奶加工厂,为家里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何海洋 摄

  8月12日,24岁的尼玛木滚(前)是阿坝州公路管理局刷经寺公路管理分局的职工,2021年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养路工。他与工作了17年的同事吴顺杰一起,负责管护约40公里的国道。何海洋 摄

  8月21日,甘孜州炉霍县雅德乡交纳村“博士名誉村长”张藜山(左)与村民拉家常。自去年担任“村长”以来,他致力于发展电商和旅游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何海洋 摄

  9月10日,2023年到阿坝州红原县城关小学支教的绵阳市盐亭县高渠小学张恩君老师收到了孩子们的教师节祝福。他克服各种困难,为高原孩子带去知识。何海洋 摄

  8月19日,甘孜州炉霍县炉霍公路分局三岔河养护管理站,“90后”养护员袁明建(左)、尼马翁姆(中)、兰勋常年驻守,保障国道317线的畅通。何海洋 摄

  8月13日,值班长陈亮在西宁至成都铁路四川段红原2号隧道内。他每日往返洞内数十次,工作超10小时,主要负责观察施工情况及人员调度。何海洋 摄

  8月21日,从事农业工作30年的甘孜州炉霍县农牧局种子管理站站长屈斌在青稞地观测作物生长情况。他全程参与康青11号青稞育种,切实守护着川西北的高原粮仓。何海洋 摄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路”精神十周年,也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8月,四川日报全媒体“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大型行走调研报道组的一组成员沿国道317线从成都到昌都段行走调研报道,一路走来,他们用镜头定格在高原上弘扬“两路”精神的年青一代,切身体验高原上的新变化。

  川藏公路,沿国道317线从成都到拉萨,行程超过2000公里,翻越高山,涉过激流,穿越雪山,跨越草原,被视为中国最险峻、景色最壮美的公路之一。在这里,不仅仅有自然风光的壮丽,更有那些平凡的面孔背后的不凡担当。

  尼玛木滚,黝黑的脸庞是他青春的印记。夏日的阳光炽热,国道317线上,一位“00后”小伙正挥汗如雨修补路面。尼玛木滚和他的同事们,负责阿坝州红原县刷经寺镇附近约40公里路段的养护工作。尽管他只工作了两年,但日复一日的户外劳动,已让他的皮肤被晒成了古铜色。面对记者的镜头,他笑着说:“我们要保证道路畅通无阻,这点晒不算什么。”

  张藜山,电商时代的“村长”。在远离尘嚣的甘孜州炉霍县雅德乡交纳村,一位博士名誉村长正在用现代科技改变村庄的命运。张藜山带领村民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乡村旅游,为古老的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特色产品——雪菊,通过网络平台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镜头里,国道317沿线正发生着新的变化。在这里,记者遇见了更多的奋斗者,特别是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们继续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行走的初衷——寻路川藏线,看见崭新的中国。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