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忠魂雕塑。马振东 摄
总有一种精神,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总有一种力量,化育人心催人奋进。
1950年4月,高原依旧雪覆冰封,川藏、青藏公路同时破土动工,筑路大军战天斗地,于1954年12月25日将“两路”修抵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
70年过去,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筑路大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被高原人民代代传承弘扬,成为激励沿线各行各业攻坚克难、奋勇拼搏的精神财富。先辈们眠霜卧雪,誓把天堑变通途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彪炳史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精神财富浸润心灵
在戈壁城市格尔木西北角密密层层的绿树丛中,静静伫立着一座年代久远的二层小楼——将军楼。
因路而生,因路而兴。格尔木市的诞生与发展绕不开慕生忠将军和筑路大军。1954年,慕生忠将军带领的筑路大军以格尔木为“大后方”,将青藏公路修抵拉萨。
后人以将军楼为中心,精心打造出一座镌刻格尔木前世今生的主题公园,被称为将军楼公园。
如今,这座公园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不仅成为格尔木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成为游客打卡的重要地标。将军楼、“筑路忠魂”雕塑、天路纪念塔等建筑以及主题展示馆的精心布置,不仅再现筑路大军凿艰越险筑“天路”的感人往事,也以一位将军、一条公路、一个奇迹、一段历史、一座新城、一种精神的动人篇章,成为人们缅怀先辈、弘扬“两路”精神一方天地。
作为当年筑路大军的“大后方”,格尔木是一个被“两路”精神浸润的土地。这座年轻的戈壁城市几十年发展变迁,伴随着对“两路”精神的代代传承和弘扬,无论党委政府,还是部队和医院,抑或是平常市民……
位于格尔木市的陆军第九五二医院的前身是西北军区第二门诊部,1954年7月由十九兵团留守处附属医院整编组建。
1956年7月,70名医生、护士受命于中央军委,从古都西安到世界屋脊,从繁华都市到亘古荒原,战严寒、斗风沙、抗缺氧、耐寂寞,在高原戈壁格尔木搭起三顶帐篷,开设50张床位,建起格尔木第一所部队医院,开启了医院在青藏高原的传奇历程。
如今陆军第九五二医院已从“三顶帐篷”,发展为一所现代综合医院。一路走来,医院不断开拓创新,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引进先进设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医疗战线写下弘扬“两路”精神的生动注脚。
杜子友是陆军第九五二医院普通外科主任,来到医院的24年间,他成功开展和参与近5000例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在特定领域取得不菲成绩,也在托付生命的信任中,救治了不计其数的军民患者。
“格尔木是当年筑路大军的大后方,作为一名军医,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和弘扬‘两路’精神,在医疗战线奋勇拼搏,作出自己的贡献。”二十多年如一日,在救治患者的道路上,杜子友自始至终以“两路”精神激励自己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肩挑使命不畏艰险
青藏公路是去西藏自治区最为重要的公路之一,贯穿被称为“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途经位于“中华水塔”三江源的“高原野生动物王国”可可西里,为南来北往的人们展示这片高天厚土的壮美纯净和高原人民传承、弘扬、践行“两路”精神,不怕苦、不怕死守护生态环境忠诚不渝的精神。
来到青藏公路旁的昆仑山口,不远处垭口两旁的空地上停满了车辆,来往青藏线的游客涌入小广场,竞相与肃然屹立的杰桑·索南达杰的塑像合影,敬酒、献哈达,缅怀他艰苦、悲壮、英勇的一生。
1994年1月8日,杰桑·索南达杰在押送盗猎者途中遇袭,拼死对峙,英勇牺牲,人们找到他时,他的遗体在零下40摄氏度的可可西里深处变成一尊冰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趴在冰冷的雪野里,怒目圆睁,保持着射击的姿态。
30年后的今天,他的英雄精神仍被草原儿女铭记、传扬,在高原深处,他的英名和英勇往事几乎无人不知。
在青藏公路沿线,许多昔日的牧人已成为专职的生态管护员,他们用对生态环境最朴素的认识,扎根公路沿线,担负守护绿水青山的时代使命,在保护生态的岗位上,弘扬和践行着伟大的“两路”精神。
位于可可西里保护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不冻泉垃圾中转站,是扎西达杰和他的3个同伴常年坚守的地方。
扎西达杰说,青藏公路是先辈历经千难万险修筑的重要交通动脉,可可西里地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是“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用生命守护的地方,守护沿线的山山水水,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不论多苦多累,心里无比充实。
从起初打退堂鼓到一天天说服自己,时间一长,扎西达杰慢慢习惯了一切,雪山、草原、河湖、荒野,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恢复了最初纯洁的模样……这一切令他越干越有成就感。“我们干的可能是最脏的活儿,但我们走过每一个地方,身后留下的都是一片净土。”
扎根高原坚守初心
青藏公路沿线环境的恶劣程度难以想象,而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最高的地方,海拔5231米,青藏兵站部某兵站几十名官兵长年驻扎在这里,守着几乎四季不变的荒芜。
翻开兵站的历史,从1964年扎下第一顶帐篷开始,历届官兵发扬“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顽强意志,涌现出全国人大代表、总后十大杰出青年、一等功臣韩生峰,二等功臣王考军、刘会峰、牛少鹏、余金涛等模范人物。
今天,在优秀传统和顽强精神的洗礼中,兵站每一名官兵心中埋下了驻守雪域、献身高原的崇高信念,无论多苦多难,当他们来到这里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为心中伟大的信念牺牲一切的准备。
2023年,兵站站长李洪明与爱人领证结成夫妻,却由于工作来不及举办婚礼,就匆匆赶回部队。今年4月,他在体检中查出双肺水肿等症状,但眼下兵站的硬件设施没有完善好,对于已到“兵龄大限”的他来说,这是最要紧的事情。“明年我的军龄就满25年了,我得抓紧时间。”
随着西藏日新月异的发展,往来青藏公路的货运大车和自驾游客逐年多了起来,兵站弘扬“两路”精神,践行人民子弟兵服务人民的宗旨,敞开大门,并在营区门口立起“有困难,找兵站”的牌子,为过往游客提供热水、吸氧、停车等服务。
在青海大地,沿线部队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军民水乳交融的感人画面处处可见。行走在位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的达隆村,迈出的每一步,眼睛看到的每一处,都是共建部队真情帮扶的印记。
在达隆村乡村旅游接待点,“军民共建鱼水情,干群携手践初心”的标语格外醒目。村党支部副书记赵保业介绍,这是2023年,在共建帮扶单位青藏兵站部帮助下打造的党建品牌,6年来,部队累计投资310余万元,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先后为村里建设光伏电站,打造乡村旅游接待点,铺设沥青路,在一次次全心全意地帮扶中,部队的官兵和村党支部、村民结下了亲人般的深厚情谊。
走进达隆村,了解达隆村发展变迁的故事,总也绕不开军民共建以及民族团结的话题。在这里,军民鱼水情深,各民族水乳交融、命运与共的和谐画面随处可见。从某种层面上,这与“两路”精神“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实质内涵不谋而合,可以说,达隆村军民情深、各民族手足相亲的佳话是对“两路”精神最生动的传承与发扬。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