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播种者(最美农技员)
美丽神圣的雪域高原,孕育了特色浓郁的农耕文化。山南地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3600米,传说西藏的第一块农田萨热索当就诞生于此。山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次仁云丹,1993年从内地的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基层农技员。
让藏区百姓的餐桌更丰盛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山南市的蔬菜种植还是空白,蔬菜大都需要从内地购进,市场供应不足,“青菜比肉贵”是高原上的寻常现象,群众膳食结构比较单一。
“农业生产,第一要紧的就是要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好。”刚刚回乡的次仁云丹瞄准当地老百姓的餐桌,开始了3年的蔬菜栽培试验研究。他引进各种蔬菜种子,开展种植试验,每天到田间地头观察、记录,筛选出了大量适合山南市气候条件的蔬菜品种。他还将配套栽培技术规程翻译成藏文,实现了蔬菜种植大面积推广,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的膳食结构。
为了不断充实百姓的“菜篮子”,次仁云丹的探索从未止步。2000年以来,他在贡嘎县岗堆镇开展农牧结合点工作,实施大棚蔬菜种植、果树种植等14个项目,在岗堆、甲竹林镇大面积示范推广优质油菜。
随着高原蔬菜种类日益丰富,次仁云丹又将目光瞄准了食用菌。为了满足较大的市场需求,他通过研究和试验,掌握了食用菌生产工艺。怎么扩大应用范围呢?次仁云丹借助项目,先开展小范围的食用菌生产,时间一长,基层就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的操作人员。渐渐地,食用菌的生产模式从以前的发放菌包,转变为农户利用自家有机肥栽培食用菌。这样不仅丰富了农户的餐桌,还解决了长期以来当地农作物秸秆、牛粪的后续处理问题,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丰富的农作物品种,须依靠好的种质资源。为了稳定农作物品种,次仁云丹专程赴内地学习种子工程体系建设模式,回来后从源头着手,带领团队奋斗了5年,提高了种子纯度和种性,在根源上改变了山南市农作物种子“杂乱差”的状况。5年累计生产一级种子480万斤,向本市12个县统供400万斤,向自治区推广中心、林芝、日喀则等地市外调商品种80万斤。
为农牧民收入寻找新增长点
年近半百的次仁云丹,虽然患有高血压,仍然忘我工作。他深知,农牧民都盼着有更多的收入。
2007年,山南市农技推广中心在全区首次开展测土配方项目。科学配肥施肥,有助于降低农业成本。次仁云丹带领技术人员赴海拔3200米到4500米的区域踩点取样,先后在130个乡镇、936个行政村采土,共计采土样7862个,累计徒步行走1200余公里,为测土配方试验提供有效数据,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累计达16万余亩。
为了给农民收入找到新的增长点,次仁云丹在科学种养上不断探索。他从山东引进优质大蒜,扩繁1000亩,每亩收入超过3000元;在农牧结合点的示范园区,他示范推广了冬小麦新品种、地膜覆盖栽培、绵羊短期育肥等11项种植养殖实用技术,使项目区人均现金收入新增8000元,实现利润600万元。
西藏受气候条件限制,草畜矛盾一直突出。在开展青饲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工作过程中,次仁云丹制作藏汉双语版说明册,还深入田间地头,在整地、铺膜、播种、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对农民进行悉心指导,累计示范推广青饲玉米新品种7800亩,亩产平均达到9000斤,每亩产值1650元,实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
次仁云丹是一名普通的农技员,他与农牧民打成一片,与农牧品种每日相伴。他年复一年赓续高原上的农耕文化,用执着践行着自己的光荣使命。
- 林琳代表:让老人吃上物美价廉的"营养餐"
- 辽宁推进沈阳5G网络试点建设
- 2017年GDP:22地增速超全国 山东首破7万亿
- 刘轶超代表:别让雷电灾害防护成安全生产短板
- 辽宁将开展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 全国人才争夺战打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咋争才?
- 韩洪涛代表:推进"云端问诊"让看病就医变简单
- 山西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工程 临时聘用也要签合同
- 沈阳:南湖点彩灯 满眼皆是景(图)
- 中共沈阳市委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
- 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主席团常务主席会议
- 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继续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 【两会深读】拓空间,开放格局大起来
- 省政协委员继续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 访谈|高校要"走出去""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