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麦精神”永放光芒
汨汨流淌的“幸福渠”至今仍是列麦乡的重要灌溉水源。刘枫 段敏 摄
列麦,祖国坐标上不起眼的一角。可就是这座大山深处的人们在贫瘠的土地上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用勤劳和汗水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创造了催人奋进的“列麦精神”——
竖起了雪域高原上最鲜艳的旗帜,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远学大寨,近赶列麦”的口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光阴易逝,精神永生。新时代,列麦乡群众建起了“列麦精神”纪念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阔步向前……
“革命坝”——列麦人的初心地、“列麦精神”的发源地
列麦在哪儿?
从隆子县城出发,沿着隆子河流淌的方向,前行15公里,便是列麦乡。
“隆子河谷细又长,就是不产粮,春天栽,秋天亡,到了冬天下灶膛,守着河儿落饥荒……”
为了战胜饥饿,当地人拼命挣扎,但收效甚微。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列麦公社由6个组组成,格桑顿旦是4组组长。
今年73岁的格桑顿旦虽然已步履蹒跚,但说起“列麦精神”时,仍神情激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战天斗地的岁月。他告诉记者,当时的列麦公社分散在十座大山、三条大沟的八个山坳里。“山多地少,肚儿填不饱”,是当时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不能再等了。要想吃饱饭,就得学大寨。”1966年,时任公社党支部书记仁增旺杰振臂一呼,拉开了列麦乡群众“愚公移山”的序幕。
河谷不行,向山上发展。仁增旺杰早就想好了,公社背后半山腰有块好坝子,但就是石头多,清理起来困难。
说干就干。第二天,全社老老小小、男男女女扛着铁锹、十字镐,背着铁犁赶着牛、马上了山。
“坝上就是家,吃住都在坝上。”格桑顿旦说,“一说要开垦桑钦坝,大伙的积极性可高了,连刚生完孩子的妇女都积极上山。干起活来,那真是牛歇人不歇啊,虽然公社领导怕群众身体吃不消,不让晚上干,但大伙还是偷偷地干。”
没有住的搭帐篷,虽然帐篷夏天露雨,冬天进雪,但列麦群众从来就没感觉冷过,一想到桑钦坝即将变成千亩良田,大伙心里就热乎乎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人不累,工具“累”。一年时间,列麦乡群众仅铁犁、铁锹、十字镐就使坏一千多件;老人和孩子拣出石头近千立方。
付出虽多,但成果辉煌。到第二年春播前,列麦乡群众在桑钦坝上开垦出荒地760亩。第二年冬天,1100亩荒地全部开垦完成。
为了纪念这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壮举,列麦乡群众把桑钦坝改名为“革命坝”。
“幸福渠”——列麦人战天斗地的写照、“列麦精神”的源头
地平整好了,没有水源怎么办?
桑钦坝海拔4200多米,比公社所在地还高300米,到哪里去找水源?
“刚开始我们计划从附近的桂沟引水。但水太小,满足不了灌溉需求。”格桑顿旦回忆说,“思来想去,大伙决定从海拔将近5000米的莫拉山引水。”
山高缺氧,常年在高原生活的列麦乡群众不怕,但想到水渠要经过险峻的“老虎口”,一部分群众犯难了。但来不及多想,70多名突击队员背上干粮住到了莫拉山下。
工程进展得很快,水渠很快修到了“老虎口”。
“老虎口”,手不能攀,脚不能站,上面是陡壁,下面是深渊,无法下手。水渠从这里过好比老虎嘴里拔牙,谈何容易。
怎么办?困难面前,列麦乡群众没有退缩。他们找来绳子把自己悬在半空中打眼、放炮,然后一锹一铲清理碎石,艰难地向前。
“那真是苦啊!”格桑顿旦说,修水渠总共花了两个月时间,过“老虎口”就用了20多天。
“但我们没有死一个人。”言语中格桑顿旦很是自豪。正是靠着这种苦干加巧干,列麦乡群众修通了西藏版的红旗渠。
有了水,列麦乡群众开始在新开垦的荒地上试种青稞和油菜……
付出终有回报,经过辛勤的播种、浇水、锄草、追肥……列麦乡群众丰收了,当年就收获了粮食二三十万公斤。
丰收的那一刻,列麦乡群众沸腾了,载歌载舞,一曲完了又一曲……幸福无比。
为了永远记住这幸福的时刻,列麦乡群众把水渠命名为“幸福渠”。
“革命坝上获丰收,愚公水渠水不断,人民公社好风气,唱支山歌给亲人,嗦呀啦,唱支山歌给亲人…… ”再一次唱起这首《列麦老歌》,格桑顿旦、贡觉卓玛刚毅的脸上透着幸福,仿佛又回到了当时那丰收的时刻。
“幸福渠”长7公里,至今仍是列麦灌溉的重要水源。
纪念馆——列麦人的种子地、“列麦精神”的传播地
“种子发了芽,就会开花结果。”
隆子黑青稞好,闻名遐迩。虽然近年来隆子县不断扩大耕种面积、提高产量,但还是供不应求。
如今的革命坝,虽已退耕还林。但列麦乡群众仍视之如宝,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经常会爬上去看一看,寻找慰藉。同时大家也在思考,如何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列麦精神”传承下去。
2016年10月,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隆子县调研时强调,要像传承“老西藏精神”那样传承好“列麦精神”,敲响了“列麦精神”传播的钟声。
2017年12月,在区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列麦精神”纪念馆建成。今年3月26日纪念馆正式开馆并投入使用,通过实物、影像、图文等方式,分“贫穷落后旧西藏 民不聊生旧列麦”“开荒垦地谋发展 改天换地见精神”“开拓创新寻出路 沙棘精神振人心”“安居乐业奔小康 社会主义新列麦”向世人展示列麦乡群众开垦“革命坝”、修建“幸福渠”的艰辛过程,展示新时代列麦的新风貌新风尚,号召人们学习好、传承好“列麦精神”。
隆子县县委书记次仁加措说:“我们将以‘列麦精神’纪念馆为依托,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让更多干部群众在厚重的革命历史文化熏陶下,坚定信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过美好生活。”
“种子发了芽,就会开花果。”相信,随着“列麦精神”纪念馆的投入使用,“列麦精神”的光芒必将照遍雪域高原各地,激励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阔步向前。
-
听到了吗?古城拉萨昨夜响起今年第一声春雷
“打雷了,大家有没有听到?” 4月5日晚7点21分,拉萨上空响起了今年第一声春雷。立刻,在拉萨市民微信朋友圈里被这突如其来的“春雷”消息刷屏了。气象专家称,今年的“初雷”比历年平均“初雷”日推迟了近20天。[详细] -
珍稀植物大果藤黄实现人工繁育
大果藤黄是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德宏和西藏墨脱的珍稀狭域特有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来自德宏州瑞丽市林业局的消息,该局已成功实现大果藤黄的人工繁育,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详细] -
援藏教师李春林:用真心让孩子们敞开心扉
李春林来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后,担任了高一(3)班和(11)班的数学老师。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接触后,她和孩子们展开了一次特殊的沟通,想以此来增进对孩子们的了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