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翻身农奴宗巴:“旧西藏的苦日子不堪回首”

王珊 张猛 发布时间:2019-04-13 09:31: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人物背景:

  宗巴,女,生于1932年10月。民主改革前,宗巴家5口人,靠母亲在庄园主家干活维持生计。8岁时,宗巴被送到扎巴旦增的庄园当朗生。民主改革后,宗巴分到了房子、土地、牲畜。1962年,宗巴任西藏林芝县公仲乡妇女主任。

chenzd94169_s.jpg

  四月轻盈的脚步,在柔软的雨丝中穿行,桃花盛开,柳树吐绿。伴随春的旋律,记者一行来到西藏林芝市措木及日湖畔,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村庄,一栋栋别具民族特色的藏家小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一条条宽敞的道路直通每家每户……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巴宜区八一镇唐地村。

  唐地村党支部书记普布次仁领着我们走进一个300平方米的两层藏式小院。落座后,普布次仁一边端上酥油茶,一边说:“我去请我岳母过来。”

  门外传来脚步声,宗巴拄着拐杖,拿着两根柴火,一进门,就把柴火递给女婿普布次仁,“这里冷,赶快生火,别让客人们冻着了。”

  围坐在火炉旁,老人用手捋了捋头发,拍了拍衣服上的灰,讲起了过往。

  “民主改革前,我们一家5口靠母亲为庄园主干活维持生计。我8岁时,就顶替母亲,被送到扎巴旦增的庄园做朗生。当时,整个庄园有9个朗生,我年龄小,干的是打扫卫生、守大门的活。”宗巴对记者说,“到了10岁,就和其他朗生一样,每天天不亮,就要去很远的地方砍柴,晚上才能回家。”

  “白天穿的鞋子就是晚上的枕头,白天身上穿的袍子就是晚上盖的被子。一天三顿,几乎全是稀饭。当时我们有首歌,大意是‘姑娘洗脸不用照镜子,庄园的稀饭就跟镜子一样。’有一次,我吃的稍微多了点,管家直接抓住我的头发往墙上撞,嘴里骂着‘吃这么多,干那么少。’”老人喝了一口茶,继续回忆说,“旧西藏的苦日子,真是不堪回首。”

  1950年,宗巴结婚了。为了脱离朗生的身份,宗巴的丈夫把家里所有的牲畜、粮食,全部交给了扎巴旦增的庄园,并承诺每年交租。

  “尽管结婚了,但日子仍过得苦不堪言。天天在地里干活,从来没有吃饱过。家里揭不开锅了,就只能去找农奴主借。记得我们当时借了30多斤荞麦,算上利息后要还90多斤。我们只能又找其他的农奴主借,欠的粮食越来越多。”

  当宗巴家正为这年复一年的欠账发愁时,民主改革的东风吹到唐地村,改变了宗巴的命运。民主改革后,她不仅分到了5头牛,5亩多地,还当上了当时公仲乡的乡委委员、妇女主任。

  改革开放后,唐地村迎来新的发展热潮,女婿普布次仁接过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我刚任村支党部书记不久,因为家里缺少劳动力,想过辞职,岳母知道后,反复教导我,‘群众选你做领头羊,就是对你的信任,一定要带领群众好好干,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普布次仁说。

  在宗巴老人的鼓励下,普布次仁一干就是34年,领着乡亲们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宗巴老人一家6口,四世同堂,全家年收入可达18万元。

  临行前,老人拉着记者的手,嘱咐我们:“我们这一辈的老人越来越少了,我们所经历的就是历史,任何人都无法抹杀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就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

  望着眼前的唐地村,家家户户房顶上一面面五星红旗猎猎飘扬……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别了沙尘,家园绿起来

    正午时分,在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下亚东乡万木葱茏的山谷深处,该乡仁青岗村村民边巴次仁戴着红袖标,背着一袋干粮,边走边看,时而驻足远望,时而俯身细察,“作为护林员,每天护林既是工作,也是生活。”[详细]
  • 西藏拉萨市残联启动全市助听器免费适配服务活动

    4月11日,西藏拉萨市残联全市助听器免费适配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林周县甘旦曲果镇举行。拉萨市政府、市残联和林周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当地100多名听力残障人士参加了此次活动。[详细]
  • 西藏藏北偏远高海拔县走上“电商路”

    阿里巴巴发布《“三区三州”电商发展报告(2018)》显示,西藏尼玛县以近7倍的网络销售额增速,位列“三区三州”209个区县(含县级市)第9。[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