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潘多:昔日无家可归 今日儿孙满堂

陈林 张斌 扎西顿珠 发布时间:2019-04-17 08:33: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hougc9441_s.jpg
图为潘多在客厅里细心擦拭家具。记者 陈林 张斌 扎西顿珠 摄

  人物背景:

  潘多,男,生于1939年,今年80岁,现住岗巴县昌龙乡亚欧村。民主改革前,潘多一家都是岗岗吉康家的朗生,祖祖辈辈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11岁时,潘多被送到岗巴宗干活,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挨打,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民主改革后,潘多的生活彻底改变,有了家、圆了梦,如今生活幸福、身体康健。

  “家”这个温馨的词,对60年前的潘多来说,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忍饥挨饿,衣不遮体,每天只有一勺糌粑,夏天还可以挖野菜,到了冬天,身上的虱子都成了果腹的食物。”谈及往事,潘多历历在目、老泪纵横。

  打从潘多记事起,就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穿过一件干净衣服,没睡过一天安稳觉,小小年纪就承担着繁重的劳役,遭受农奴主惨无人道的剥削压迫。

  “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喂马、背水,有一次背水,水桶的绳子没固定好,从头上滑落,紧紧地勒住了脖子,出不了气,差点被勒死。”这件事在潘多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但身体上的痛楚,远不及心灵上的伤害。

  潘多说,小时候,一家人挤在一个像猪圈一样的棚子里生活,虽然破旧不堪,但有父母在。被送到岗巴宗后,就再没有家了,四处流浪。那时候,他好想和父母在一起,好想有一个自己的家……

  1959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极端腐朽、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潘多的生活也迎来了转机。

  “我们家分了19亩地、60只羊、6头牦牛,还有2间房。”潘多开心地说,“旧西藏我们一无所有,苛捐杂税、子孙债压得我们喘不过气。现在,共产党来了,分地、分房、分牛羊,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心里有了希望。”

  民主改革大大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土地和生产工具,潘多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屋,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连长,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3年,潘多和村里心仪的姑娘结了婚,又修了3间土坯房,从此潘多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家。

  “太幸福了,梦想都一一变为现实,但那只是幸福的开始,后来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潘多的话语中充满了幸福。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潘多的家一次次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初,潘多修建了两层小楼,上下有四间房子;2008年,得益于安居工程,潘多家花了10万元,在旧址上重建了新房,建筑面积有200多平方米;2015年,潘多对房屋再次进行重建,扩大了院子,两层小楼上下共有7间房,建筑面积有360多平方米,院子里3台拖拉机、一辆三轮车、一辆摩托车充分显示家庭的富裕。

  如今,从省道直通村头的公路,一栋栋二层藏式小楼,错落有致地坐落在边境山麓,房顶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家家户户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这是亚欧村群众的家,也是边境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民主改革60年,潘多有了自己的家,生活也越来越好,经历了4次搬迁换房,如今儿孙满堂。“家”已不再只是曾经寄望遮风避雨的地方,而是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潘多感慨地说,“我永远记得共产党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我更深知,没有国,哪有家!我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作为边民,习近平总书记给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极大鼓舞着我们,我们也要学习榜样,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铭记于心,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用实际行动践行“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岁月流逝,耄耋之年的潘多依然精神矍铄,他总会教育大家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党的恩情。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热旦:经历过寒冬的人更能体会阳光的温暖

    hougc9422_s.jpg
    初春的夏曲卡,虽然前不久还下了一场雪,但是,目之所及,到处泛起绿意,似是响应春的召唤。干净整洁的阳光棚里,热旦夫妇和儿女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点心、聊着天,享受天伦之乐。[详细]
  • 翻身农奴宗巴:“旧西藏的苦日子不堪回首”

    四月轻盈的脚步,在柔软的雨丝中穿行,桃花盛开,柳树吐绿。伴随春的旋律,记者一行来到西藏林芝市措木及日湖畔,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村庄,一栋栋别具民族特色的藏家小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一条条宽敞的道路直通每家每户……这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