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取得重要成果:探究高原奥秘 建设美丽西藏
压题图片: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西藏珠峰科考队赴珠峰地区全面开展综合科学考察。 自治区科技厅提供
开栏的话:
深情暖高原,嘱托催奋进。从阿里高原到三江流域,从万里羌塘到雅鲁藏布,处处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时时感受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无比温暖。22日起,本报开设“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向总书记汇报”栏目,集中推出系列报道,共叙总书记特殊关怀、反映人民感恩深情,说温暖、晒幸福、话未来,深情讲述各族干部群众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绝对忠诚和衷心拥戴,深刻反映各族人民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论述的火热实践,集中展现各族干部群众在区党委带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创造的新变化新成就新生活,生动反映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坚强决心,用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敬请关注。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青藏密码”亟待人类的探寻和破译。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在拉萨启动,对青藏高原的水、生态、人类活动等进行考察研究,以揭示青藏高原变化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是时隔40多年再次启动青藏高原综合科考。
启动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殷切希望鼓舞士气,谆谆教诲温暖人心。
两年多来,科考队员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继承发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不惧高寒缺氧,不畏艰苦困难,以抖擞的精神和过硬的作风,深入青藏高原人迹罕至的腹地,积极开展冰川、湖泊、水文、气象、高寒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变化等考察,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探究解读“第三极”的奥秘。
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高度重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着眼于做好衔接、参与、配合、服务工作,成立了自治区科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科考服务支撑体系,完善了科考组织管理模式,健全了科考协同保障机制,组织了115名西藏本土科研人员全程参与各类科考活动,全区联动、全面行动、主动作为,全力为科考“保驾护航”。
为江河湖“量身体检”
这次科考共组建60多支专题科考分队,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第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色林错地处申扎、班戈和尼玛三县交界处,湖面碧波荡漾,宛如镶嵌在“世界屋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0年前,我第一次到色林错,如今再来,当时在湖畔扎营的地方已被湖水淹没。”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陈毅峰说。
考察发现,几十年来,色林错面积从1976年至今扩张了40%左右,大约淹没了周边220多平方公里的牧场,是青藏高原湖泊中面积变化最大的湖泊。色林错湖泊流域已经成为“亚洲水塔”的核心区之一,也是长江的发源地。
此次考察,对包括色林错在内的藏北湖泊群进行了湖底地形图的绘制,对色林错流域水文、大气、植被等方面进行观测研究,并钻取了色林错湖底沉积岩芯以研究历史上的湖泊扩张与当时生态环境的关系,取得了良好进展,积累了重要数据,填补了多项空白。
色林错扩张只是其一。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综合原科考首期成果发布,科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姚檀栋介绍说,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数量从1081个增加到1236个,湖泊面积从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74万平方公里;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中亚阿姆河、锡尔河和塔里木河数十条支流径流量增长更为显著。
作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江河湖的变化影响着高原及周边区域生态,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探秘“大自然的博物馆”
冰川被誉为“大自然的博物馆”。西藏是我国冰川面积最大的省区,冰川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8%。
冰川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冰芯则记录保存着过去地球环境的演变史迹。目前,人类通过冰芯,可以追溯距今80万年的自然环境变迁史。
对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而言,前往格拉丹冬和唐古拉冰川及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普若岗日冰原,钻取冰芯是考察队的主要任务。
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队长、中科院研究员徐柏青介绍,冰川在积累过程中不断将自然环境的变化信息冰封于内,钻取冰芯,掌握冰川年龄、厚度、结构等信息,进而开展冰芯气候记录和冰川变化、融水径流等工作,可以获得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信息,进而揭示青藏高原气候和降水的变化过程,为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数据资料基础。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显示,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冰川面积退缩了15%,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了16%。此外,科考团队已初步揭示了冰崩原因,建议要建立冰崩科学预警体系,为应急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高原植被生态的变化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受此影响,植被稀少是青藏高原的一个显著特色。但此次考察结果显示,过去100年,树线位置平均上升了29米,青藏高原正在变绿。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实验室主任朴世龙说,高原生态系统总体稳定趋好,1980年以来,青藏高原增温强烈,植被生长显著增加,但2000年后,变绿速率有减缓趋势,西南地区植被生长下降,东部地区仍增加,分布不均。
青藏高原变绿,喜忧参半。
姚檀栋在发布会上说,青藏高原碳汇功能(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显著增加,但未来气候变暖导致的冻土融化可能降低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高山树线上升增加了森林生物量,但压缩了高寒灌丛草甸的生存空间,可能提高高海拔特有物种消失的风险;气候变暖对农业生态系统也造成潜在风险,如对青藏高原的主要粮食——青稞单产带来不利影响。
沧海桑田造就的奇观
青藏高原山脉众多,雄伟高大。
喜马拉雅山脉是青藏高原最高大的山脉,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显示,冈底斯山脉是青藏高原的第一座高大山脉,同一时期,喜马拉雅山脉至少仍有一部分被海水覆盖,直到2400万至1500万年前才成为世界屋脊,而冈底斯山脉在距今5500万年前便隆升到现在的高度。
科考发现,冈底斯山先于喜马拉雅山隆升到现在的高度。喜马拉雅山阻挡南亚季风气团向北传输,使青藏高原逐渐变干变冷,但它的导流作用将季风送往东南部,造就了那里的一片江南之地。同时,高原隆升后,地形和植被垂直变化,为高原生物演化创造了条件,使得青藏地区生物形成“走出西藏”和“高原枢纽”共存的模式演化,青藏高原或为史前动物起源进化的“摇篮”。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涉及面广,可谓看点多多。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广域效应科考分队首次获得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大气组分科学观测数据进而为揭示“亚洲水塔”水汽来源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科学方案科考分队对珠峰至阿里一线的高原高寒草甸景观、冰川冰山景观、生物栖息地、宗教文化遗产等进行考察,为西藏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群科学方案制订提供科技支撑;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优化科考分队分析对比不同类型下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差异和对应关系,为构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优化体系提供科技支撑;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科考分队发掘有地层埋藏的古人类遗存并提取高精度测年和环境分析样品从而还原人类探索高原的历史过程及环境动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一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用科学为青藏高原的战略定位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与支撑,为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作出贡献。”姚檀栋院士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工商联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
在西藏拉萨,一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拉开了西藏自治区工商联、非公经济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的序幕。 [详细] -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调查启动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调查启动[详细] -
西藏米林农场成为最大的高原优质水果生产基地 嘎玛苹果远销珠海
近日,产自林芝市米林农场的嘎玛苹果,经过长途跋涉运抵珠海市,丰富了珠海市民的果盘子。2016年,珠海援藏工作组赴林芝市开展援藏工作,并首次单独派出10人工作组对口援助米林县和米林农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