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资讯

让昔日荒滩变绿洲——普布朗杰老人用40年种下4500多棵树

何宝霞 发布时间:2019-10-08 13:32:00来源: 西藏日报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仁布县切娃乡杰雄村,89岁老人普布朗杰带领一家四代人种树的事在当地家喻户晓,传为佳话。

  “杰雄”藏语意为“沙漠谷地”,而从仁布县切娃乡沿雅鲁藏布江行车前往杰雄村的路上,却是满眼的绿色。随行的乡干部介绍说,几十年前的杰雄村环境非常恶劣,春天刚刚种下的庄稼,一场大风沙就全给毁了。

  我们来到绿树掩映下的杰雄村,见到了杰雄村的种树“愚公”普布朗杰老人。老人今年89岁,头发花白,声音却洪亮,老人用40年种下4500多棵树,染绿了村庄,绿树也回馈了老人硬朗的身体。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提倡种树改善生态环境。海拔3800多米的杰雄村坐落在半山腰上,干旱少雨,种下的树很不容易成活,很多村民都放弃了,可普布朗杰硬是坚持了下来。老人年轻时上过学,读书看报不在话下。他从报纸上看到其他地方绿满山野很是羡慕,而自己的家乡从江边到村子里满眼都是荒滩,怎样才能像其他的乡村那样变成一片绿色,老人觉得自己应该为家乡做一点事。

  然而真正开始行动才发现困难重重,首先是没有树种。那时一家人生活困难,更别提买树种的钱了。在种树方法上,老人四处向人请教,学着扦插,待枝条慢慢成活长大后再移栽。

  种树不难成活难,长大更难。杰雄村的老百姓世世代代饲养牛羊,幼嫩的树苗经不起牛羊的啃咬。啃一棵,老人就种两棵;啃两棵,老人就种四棵。从那时起,老人就立志要种“让牛羊啃不完的树”。老人像呵护孩子一样照顾这些树,用狼牙刺把小树围起来,大一点的树就用家里穿旧的衣服包裹起来。

  树成活后,浇水是个大问题。刚开始种的树少,老人和全家老小一起从山沟里挑水来浇树,慢慢地树种多了,浇一次水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家人都累得不行。后来全家人就想办法挖沟将山上的溪水引下来,这样浇水就轻松多了。

  孩子们对老人种树这件事都非常支持,农闲时,全家人一起去劳动,挖坑的挖坑,提水的提水。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孙子们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但放假后还是会回来,两个住林芝的孙女每次回来都要捎带一些林芝的树种。

  老人之前主要种一些适应杰雄气候又好活的本地树种,比如藏杨树、柳树等。后来便试着种了一些其他树种,这些树比当地的树长得要慢一点,但慢慢地也适应了这里的气候环境。

  老人年纪大了,今年只种了8棵树,儿孙们把种树工作接了下来。可老人总是闲不住,经常去巡查一下自己的树,清理树周围的杂草,儿孙一再劝老人不要出去了,晚辈们会照顾好树,可老人心里总是放心不下他的树,每天看不到它们,心里就不踏实。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一家人吃穿不愁,老人家的院子后面还有一片三亩大小的果园,那些果树有大儿子试种成功的,有孙女从林芝带回来的,还有县林业局送的。小小的果园里,通红的苹果挂满了枝头,桃树、李树、葡萄树都长势喜人,而且还有草莓、柿子树。果园中的水果家人自己吃一点,吃不完的会去卖一点,剩下的送给村里的邻居。老人家是全村第一个种活果树的。果园旁边有一棵老人在15岁时种的毛桃树,现在已经分了三四个枝,每个枝丫都很粗,一个人都抱不过来。劳作的村民累了就在树下的大石头上休息。

  最开始种树时村里的人觉得老人有点傻,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村里的树一棵棵长大了,村子变绿了,风沙小了,慢慢地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村民们受到老人的影响,不仅加入种树的行列,还主动向其他村的村民宣传种树防沙治沙,现如今,即使春天风大时村子里也不会起风沙了。村里还成立了种树合作社,入社的村民每人每年要种7棵树,从2008年到现在,村里已经种活了7000多亩的树,从江边一直延伸到山边,真正满眼绿水青山。

  环境好了,村里人的生活也在一天天变好,家家住着藏式小楼,电视、冰箱、微波炉这些现代化的家电早已普及,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多元了。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奋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上,更需要每一个公民的自觉守护、实实在在的保护行动。普布朗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村里的面貌,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杰雄村人。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