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在西藏高原成功钻取百米湖芯
7月21日,工程技术人员利用套管稳定系统钻取湖芯。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21日15时,中科院“丝路环境”先导专项和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团队利用搭建好的水上钻探平台,在西藏纳木错中心湖区水深95米的地方成功钻取长100.63米的湖芯,总取芯率达到98%。这是我国首次在西藏高原高海拔深水大湖获取超过100米长的湖芯,实现了在深水湖泊采样方面的突破。
湖芯是指湖泊沉积物,是从气体或水体中自然沉降到湖底并堆积起来的物质,其中的一些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和气候条件。地处青藏高原腹心地带的纳木错湖面海拔4730米,是第二次青藏科考包括长江、怒江、色林错、纳木错在内的“两江两湖”区域重要的科考基地。
7月21日,科研人员在对湖芯样本进行编号记录。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站站长王君波说:“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我们以纳木错、色林错等深水大湖为基础,开展湖泊调查和相关研究,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湖泊现状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介绍,此次钻取湖芯是我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完全依靠自主设计的采样平台、套管稳定系统和钻探系统取得的,对我国湖泊钻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专家预计,获取的湖芯样本可以分析过去15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中部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
这是纳木错中心湖区的水上钻探平台(7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在过去15年观测研究的基础上,我国科学家联合德国、英国和美国等7个国家的12位科学家共同申请的纳木错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项目于2020年6月获批,该项目计划在纳木错钻取5个点位共计2250米长的沉积物,用于研究过去一百万年以来的气候环境状况。此次成功钻取100米以上的湖芯,不但提高我国湖泊钻探及研究水平,也将对ICDP钻探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阶段性成果 首次呈现青藏高原隆升前的整体面貌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取得了一批“用得上、有影响、留得下”的阶段性科考成果,为建设好美丽的青藏高原、保护好地球“第三极”提供重要数据和科技支撑。[详细] -
中国利用青藏科考成果 推进建立冰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中国正在利用青藏科考成果,在被誉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上积极推进建立冰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目前已建成雅鲁藏布江色东普冰崩堵江监测预警体系,并着手建设樟藏布次仁玛错冰川灾害链监测预警体系。 [详细] -
第二次青藏科考深入展开 “纳木错守湖人”如何破译“天湖”密码?
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三千多公里外的西藏纳木错,这天清晨,正在此执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的科考人员也举行了升旗仪式,为祖国送上祝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