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峰:以仁心匠心圆梦不一样的援藏路
开完早会后,郭学峰步履匆匆赶往内镜室,换上手术服,准备工作就绪后,开始了这一天的第一台手术——经内镜乙状结肠多发息肉切除术。大约1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稍做休整,他的团队又投入到了下一台手术。
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状态,是郭学峰在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援藏一年多来的常态。有时一天手术下来,郭学峰颤抖的右手连拿筷子吃饭都费劲。
2019年7月,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郭学峰成为第九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与大多数援藏干部不同,他所支援的单位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并不在雪域高原,而是位于陕西咸阳。
为什么你援藏是在陕西没有在西藏?在陕西援藏与在西藏援藏有什么不同?在这里援藏会不会轻松一些?
面对种种不解,郭学峰总是耐心解释:“西藏民大在陕西办学有它的特殊性,我服从组织的安排来到这里。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在雪域高原,援藏的根本目的是帮助西藏发展,造福西藏百姓。虽然身处内地,同样要干好工作。”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着眼于西藏革命和建设需要,提出将刚参加工作又自愿学习的西藏青年送往内地培养,1958年在陕西咸阳创办了西藏公学,201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
西藏民族大学虽处陕西,但始终秉持“西藏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原则。郭学峰的目标也很明确——为西藏民族大学医学专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西藏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
实际上,早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工作时,郭学峰就曾七次前往西藏昌都市、林芝市进行学科调研、学术交流及义诊工作。正式援藏后,郭学峰又五次前往西藏腹地出差,调研了解高原病。
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郭学峰带领科室同事推动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的升级改造,使医院达到了内镜检查、治疗一体化的三级医院水平。同时,他亲自指导、带领内镜外科团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完成了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首例结肠巨大息肉EMR术、首例直肠早癌ESD术、经内镜空肠营养管植入术、首例胃内异物取出术等,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如今,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室成为医院业务量增加最快的科室,不少西藏患者慕名前来检查治疗。一位专程从西藏山南市赶来的患者说:“之前辗转了多家医院,由于当地医疗技术条件有限,治疗效果不理想。这次来这里诊治,手术很成功。”
医者仁心,师者匠心。脱下白衣大褂,郭学峰又进入另一种身份——老师。援藏期间,他主动承担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即便医院再忙,郭学峰总是想办法抽出时间给学生授课,经常把课堂搬进手术室,带领学生现场观摩学习手术操作。
“郭老师上课非常生动,他会结合从医经历给我们播放专门案例,比如在讲‘腹急症’时,老师为我们准备了大量的视频与图片,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掌握知识。他的课同学们都争着坐前排。”17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加措说。
郭学峰说:“作为援藏医生,我能做的就是充分发挥我的专业技能,把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引入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把医院建设和相关学科体系建设做得更好一些。”
援藏一年多,郭学峰参与起草了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发展规划等工作,大到医院定位、规章建制,小到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他都努力贡献智慧。
秋风扫下一片片金黄的银杏叶,郭学峰的援藏工作也接近尾声。他说:“援藏的时间是有限的,援藏的感情是无限的。一年多的援藏工作,让我收获了很多。我希望尽我所能,感染更多的学生热爱医学,激发他们的潜能,特别是藏族学生,能做到这些我一切的付出就都值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湖北援藏夫妻:“他们守护边疆,我俩守护他们”
初冬的藏南小城曲松,清晨滴水成冰。天刚蒙蒙亮,47岁的祝志刚便轻声起床、洗漱,赶到教室指导孩子们早读。[详细] -
世界屋脊上闪耀广东元素 体育援藏牵动粤藏情谊
由西藏自治区体育局、林芝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体育局支持的“第二届南迦巴瓦山地马拉松赛”日前在林芝市米林县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落幕。[详细] -
上海市新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为雪域高原留下“一路青稞”
有一位援藏教师写过这样一首诗:“既然来过,就不只是路过,而是要留下一路青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