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军老战士朱东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朱东英老人的家,在郑州市管城区豫丰街一处老旧的楼群内。平日里,朱东英生活规律,早上推着小车去买菜,给自己做一日三餐,做一些简单的锻炼,收拾房间……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人,却是70年前跟随部队进军西藏、参与和平解放西藏大业的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之一。
朱东英,藏族,1928年3月生,四川巴塘人。1951年2月参加工作,同年参军入伍,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52师157团文工队,随部队参加和平解放西藏,成为首批进军西藏的女兵之一。朱东英先后在波密县易贡农场、拉萨工委组织部、原那曲地区巴青县工作。1983年,朱东英从巴青县退休回其他省市,现居河南郑州。
回望西藏70年发展巨变,正是这些让西藏从贫苦走向辉煌的开拓者、奉献者和保卫者,走过一山又一山,翻越一岭又一岭,不畏风雪、不惧流血牺牲,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从小就失去双亲的朱东英,是家中四兄妹中的老大,参军第二天,朱东英便跟随部队进军西藏。因为懂藏语,朱东英被部队领导安排随队开展翻译,做一些动员宣传工作。当时跟她一起进藏的,还有巴塘县20多名小姑娘。
回忆那段岁月,朱东英印象最深的是单绳过金沙江。一次,她们通过一段谷深水急的河段时,就是靠着一根飞架两岸的粗绳过去的。背上负重几十斤,她们需要徒手抓绳一步步艰难往前移动。刚前行几步,手就麻了,如果不小心松开手,就会直接掉进水里被湍急的水流冲走。
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水流冲走却没有任何办法,这在朱东英心里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困难最能激发人的潜力。渡过较宽的河面时,朱东英和战友们逐渐琢磨出了更多的办法,大家找来几根木棍,用随身的皮带将木棍捆在一起,做成简易木筏,顺着水流慢慢划到对岸。再冰冷的河水,也没能阻挡住大家前行的脚步。
作为文艺兵,朱东英她们一路行军,一路向沿途群众讲解共产党的政策,宣讲解放军进军西藏的目的和任务。对于这支共产党部队,一开始群众既害怕又好奇,害怕他们会像农奴主一样压迫自己,好奇他们到底到西藏来做什么。朱东英和文工团的姑娘们就一个个跑去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向他们宣传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政策。当看到沿途群众从抵触转变成接受、理解、支持解放军时,朱东英感到十分开心。
朱东英的爱人郭家祥,是河南省封丘人,上世纪40年代参军入伍,参加过很多著名战役,是一位战斗英雄。1953年,两人结婚后没多久,朱东英被组织安排到拉萨工委组织部工作,郭家祥则被派到重庆学习。
结束重庆学习回到西藏,郭家祥向组织申请,希望能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当时,刚刚和平解放的西藏,各地要开展地方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到基层开展工作。位于藏东的巴青县,由于海拔较高,条件比较艰苦,人才急缺。面对郭家祥的主动请缨,组织便把他安排到了巴青县工作。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朱东英也申请前往巴青。
当时的巴青县,不通车,生活物资都靠马队驮进去,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朱东英回忆说,当时的米面还能有基本的保证,最苦的是一点青菜也吃不上。偶尔,老家的亲戚朋友会寄来一些干豆角、萝卜干、白菜干等,这对她们来说是最珍贵的礼物。由于常年缺乏维生素,每个人的指甲都是裂开的,稍微不注意就会流血,疼痛难忍。
当时县里医疗条件有限,生了病要么硬扛着,要么买些药水回来,自己给自己打针。到现在,朱东英的屁股上仍有一个很大的疙瘩,就是当时自己打针遗留下来的。自己打针,没法做好消毒,针口就会化脓,再用酒精擦擦把脓液挤出来,时间长了,打针的地方就留下了一个大疙瘩。现在,阴天下雨时,这个疙瘩还会闹点“小脾气”。
朱东英和老伴,在西藏整整待了30年。期间,他们共生育了7个孩子,由于条件艰苦,两个孩子未满周岁就不幸夭折了。夫妻二人无奈只好把其他5个孩子寄养在老家的叔叔婶婶家,而自己继续投身到西藏建设中。
几年前,郭家祥离世。回忆几十年的相濡以沫,朱东英说,婚后,老伴对自己一直非常好。年轻时,他是为我们党的革命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立功无数;婚后,他是个爱家顾家的好丈夫、好父亲。
朱东英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穿不愁。逢年过节,孩子们回来欢聚,是她最开心的时候。
回忆当年进藏时的艰难,再看看今天西藏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老人感慨地说:“70年的巨大变化,是无数奋斗者共同创造出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十八军老战士祝云华:我是人民群众的“阿佳老祝”
祝云华,1930年2月出生,重庆万州人。入伍之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十八军卫生部工作。1951年2月,时年21岁的祝云华随着十八军后勤第四办事处从四川邛崃出发踏上了进藏征程。[详细] -
【老西藏故事】农奴娃成长记:十八军老战士巴桑
巴桑1934年出生在日喀则拉孜县的一个农奴家庭。父亲早逝,小时候的巴桑跟着妈妈在领主家当佣人,两个哥哥在领主家一个放羊一个喂马,一家人吃尽了苦。[详细] -
敢叫天险变通途——重走十八军“入藏第一险”夏贡拉山
从夏贡拉山东麓崎岖的山路向上行进,与我们同行的向导洛松顿珠指向隐约出现在半山腰的一条废弃的骡马驿道,告诉我们那条羊肠小道便是沿用千百年的茶马古道,也是当年十八军翻山的老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