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哨所”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詹娘舍,西藏军区的一个边防哨所。
詹娘舍之名从藏语音译而来,即“雪山孤岛”的意思。该哨所驻地海拔4655米,因兀立山尖、云遮雾绕,又被称为“云中哨所”,四周皆为85度坡度的悬崖峭壁。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自上世纪60年代起,驻守在这里的官兵数十年如一日,模范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履行强边兴边使命,与驻地群众携手共谱双拥共建壮美画卷,雪域高原民族团结之花绚烂绽放。其中,亚东县仁青岗村的达吉、次仁曲珍和普赤3位藏族阿妈,40年坚持为边防战士送温暖的事迹,感染了一茬又一茬官兵,也鼓舞着更多的人关心詹娘舍哨所,关心守土固边。
悬在云端的送菜路
詹娘舍哨所驻地,四面绝壁料峭,在云海之上形成一座伟岸的孤岛。通向哨所的路狭窄而逼仄,冬季积雪深厚时,常要踱着齐膝甚至齐腰的积雪跋涉上山。
次仁曲珍、达吉、普赤,3位阿妈是詹娘舍哨所的常客,也是官兵们最为熟悉的名字。每当她们的身影穿过风雪出现在哨所前,战士们都会拥上前去,接过阿妈鼓鼓的背囊,请阿妈坐在火炉旁,握住阿妈的手,聊一聊哨所里的生活。
40年来,这样的场景每月都会在哨所里出现。3位阿妈的送菜路,见证着哨所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着一茬又一茬官兵戍边稳藏的无限忠诚。
曾经的送菜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40公里的路要走上10多个小时,多变的气候,常常使阿妈们的衣服上挂满冰雪。冬天,天还没有亮,她们就开始出发,穿越原始森林、乱石峭壁、深厚积雪,才会到达哨所。
多年来,沿着陡峭的山壁和没膝的深雪给战士们送菜,在她们身上,发生了太多常人难以想象的故事。
“那时经常凌晨四五点摸黑出发,打着小手电,翻山越岭,回到家常常是深夜。”次仁曲珍说。
路上偶尔会遇到狗熊、猴子、雪鸡之类的动物,猴子、雪鸡倒是好打发,可狗熊就不行了。有一次,3位阿妈行至密林深处,见不远处有一只黑色的大狗熊,正虎视眈眈地看着她们。三人紧贴在一起,想起父辈说过狗熊怕光,就用手电筒光直射狗熊的眼睛,不敢出声,对峙10多分钟,狗熊离开后她们才敢上路。
在这陡峭的冰峰雪岭间负重行走,时常会经受生与死的考验。尤其是进入冬季,在大部分路程上常常会遭遇暴风雪的袭击。
2000年11月的一天,当她们踏着没膝深的积雪经过海拔4300多米的东嘎拉山口时,天突然沉了下来。顷刻间,狂风肆虐,漫天雪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她们身上顿时积满了厚厚的雪,加上背几十斤重的蔬菜,脚下的积雪越来越深,阿妈们举步维艰,几次跌倒在雪地上。
3位阿妈在与暴风雪中挣扎前行,朦胧间看到一个能避风雪的山崖。就这样,她们在这里躲过了半个多小时的暴风雪袭击。当她们出现在哨所官兵的面前时,战士们紧紧地抱着几位“雪人”阿妈失声痛哭……
跨越四十载的鱼水情
时光飞逝,雪山上的杜鹃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40年过去,“阿佳”(大姐)变成了“莫啦”(奶奶)。如今,她们的双肩不再坚实有力,双脚不再轻快矫健。考虑到阿妈们的身体情况,战士们常劝她们不要再送菜了,但阿妈们还是坚持每过一段时间就带一些新鲜蔬菜上哨所看看。
“现在战士们不缺蔬菜,但我们就是舍不得他们,隔段时间不去,心里就空落落的。”次仁曲珍谈到这条坚持了40年的送菜路,感慨万千。
1954年,解放军进驻西藏亚东县,部队官兵和地方百姓一起居住,一起生产,一起抗雪灾。当时,刚刚出生不久的次仁曲珍家就住了一位部队首长,他教会了当地群众如何科学种菜和养殖,如何提高青稞产量。襁褓中的次仁曲珍,几乎是被解放军叔叔抱着长大的,毛主席像、五星红旗、红五角星等,都是她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
“亲人讲述的都是解放军为老百姓做的好事,以及为解放军运粮送弹的故事。”次仁曲珍说。打小耳濡目染解放军为解放西藏、发展西藏所做的一件件实事,在她的心里,早已将解放军视为亲人。1972年,次仁曲珍光荣地当上了民兵。1978年,她在原成都军区民兵军事比武中获得了一等奖。
“早些年,边防哨所条件非常艰苦,吃上新鲜蔬菜是战士们的奢望。”1982年秋天,28岁的次仁曲珍第一次给哨所战士送菜。曲折的山路爬了一段又一段,汗水湿透了衣裳,她终于看到了矗立云端的哨所。
“解放军怎么住在连鹰都飞不过的地方?背菜上山好辛苦啊!”然而,当次仁曲珍看到哨所官兵黝黑发紫的脸庞、冻得肿胀的双手,以及哨所恶劣的环境时,心里又自责起来,为什么不多背点菜上来?
背菜之余,她们还帮战士们收发信件、包裹,转送维修小电器。3位阿妈的家,早已成为边防官兵探亲、休假中转乃至相亲的“家”。
最早提议给官兵送菜的达吉,时常会感慨自己老了,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然而,她并不担心这项工作后继无人。“多年来,已有许多群众自愿加入送菜的队伍。”达吉说,上哨所的人多了,他们两人一组,为两个方向的哨所轮流送东西。
如今,双鬓斑白的阿妈足迹遍及詹娘舍、则里拉等10多个哨所。她们把青春留在雪山之上,也把拥军护边的深情镌刻在雪山之巅。
绘就民族团结幸福画卷
尽管孤守云端,詹娘舍的生活并非与世隔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部队哨所条件逐年改善,早已告别了吃菜难,但阿妈们还是常来送菜。
阿妈们舍不得哨所的一茬茬兵娃娃,战士们也都愿意和阿妈聊心事。哪怕是退伍老兵,也会常常问候一下阿妈。浙江籍战士陆云华退伍时留下照片说:“阿妈,在我们认识的日子里是愉快的,我们就要离开部队了,你不要难过,想我的时候,就看一看照片吧,我会在远方为您祝福!”后来,陆云华结婚时,还邀请阿妈去参加婚礼。
阿妈们将青春奉献给拥军事业,驻地官兵们也将阿妈们视作亲人。
利用业余时间,驻地官兵们经常为阿妈们挑水、劈柴、洗被褥、缝补衣服、送医送药,传授种植和养殖技术,帮助她们脱贫致富。
阿妈们也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子弟兵。平时,哨所有人生病,她们总是提着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鸡蛋、牛奶来连队探望;逢年过节,她们把最好的青稞酒、酥油茶拿来慰问;战士们退伍离开部队时,她们总是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敬上香气四溢的青稞酒,献上洁白的哈达。
不止阿妈所在的仁青岗村,在亚东县这座历史悠久的边境小城,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代代传。
冰雪渐消,春意融融。群宗阿妈的大孙女德庆色珍如期回到大学校园。然而不久前,群宗阿妈却为孙女上学的事犯了难。群宗阿妈之前是贫困户,如今虽然脱了贫,基本生活和医疗有了保障,但供两个孙女上学的费用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驻地官兵听说了此事,组织开展募捐活动,踊跃捐款4万余元。官兵们还建立起捐资助学机制,每月定期带着食品和生活物品看望群宗阿妈,并资助她的两个孙女1800元助学金。
看着日子越过越好,群宗阿妈的脸上总是笑盈盈的。群宗阿妈的小孙女索朗白玛在日记里写道:“奶奶说,金珠玛米叔叔是亲人。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要像金珠玛米一样,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高原的冬季漫长而寒冷,突发暴雪,官兵主动帮助地方清理积雪,保障交通;遇到困难群众,基层战士慷慨解囊,坚持资助达数年之久。官兵们的真诚帮助,换来了驻地群众的真心拥戴。
逢年过节,当地的民间艺术团主动走进军营,献上精彩的节目慰问戍边战士;收获时节,驻地群众将自家特产送进军营,让军营里的亲人们感受来自雪域高原的温暖。在官兵及地方政府、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亚东县城的面貌焕然一新,有了鳞次栉比的商铺,有了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切是那么生机勃发。
在亚东这个第二故乡,驻地官兵增进民族团结的举措越来越多,为各族群众服务的步伐越来越勤。官兵们用真情赢得西藏群众的真诚拥戴、用实际行动书写强边兴边的新篇章、用爱浇灌起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编后语
雪山之巅,人民子弟兵与群众的鱼水情深,再一次得到了生动演绎。
40年风雪路,詹娘舍哨所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3位藏族阿妈始终坚守如一。战士生病了,她们提着鸡蛋、牛奶看望;逢年过节,她们送来青稞酒、酥油茶……这份把战士当作自己孩子来关爱的拥军护边之情,令人动容。
“我从雪山走来,雪山有我慈祥的阿妈啦,她是我一生的牵挂……”犹如歌曲《雪山阿妈》所描述的,官兵们也把这3位藏族阿妈当作自己在驻地的亲人,时常走动、交心沟通、真诚帮助,以至于有的战士退伍结婚时,还会邀请阿妈参加。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3位藏族阿妈的带动和影响下,当地真情拥军护边的队伍不断壮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当地群众而言,他们的拥军护边之举,已成为一种自觉的坚守、光荣的传统。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征程中,让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让双拥之花更加绚丽、军民团结之果更加丰硕。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新春走基层|风雪向寒 心向暖——探访“云中哨所”
在中国的边境线上,有一个哨所,屹立在峭壁上,在这个连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人民子弟兵守护着祖国的土地。[详细] -
云中哨所鱼水情
7月28日,普赤、次仁曲珍和达吉3位藏族老阿妈排坐在达吉家的沙发上,又一次拨通了詹娘舍哨所班长刘杰飞的视频电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