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中印停战退后20公里,中国吃亏了吗?

强舸 发布时间:2018-07-09 10:54:00来源: 观察者网

  1962年10月到11月,中国和印度在中国西藏边界上爆发了一场局部战争,战争分别发生在东段的藏南地区和西段的阿克塞钦地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大获全胜,并彻底奠定了第三世界领头人的地位。

  不过,坊间对于这段战争的决策和结果却一直有着诸多非议。这些非议主要指责毛泽东等当时中国的战争决策者们天朝上国思想作祟,没有抓住胜利的契机,趁势重新占领原属我国的藏南地区,反而主动退回战争爆发前实际控制线(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后20公里,进而被印度得寸进尺,导致了领土和国家利益的损失。

  本文为证伪这一观点而作。本文的基本观点是,1962年中国在中印之战的决策是正确的。之所以主动停战和撤退,与天朝上国等等思想无关,根本原因在于地理形势造成的后勤补给困难,也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关系。这一策略实际上是中国当时的最优选择,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中国的利益。

  说明一点,本文论述仅使用所有人都可以轻易查证(并且尽可能保证无可争议性)的材料,绝不使用所谓“XX解密档案”(完全查不到来源,各国真正的解密档案来源很清楚)、任何“毛泽东慢慢的点上一支烟,说道…….”,“尼赫鲁深夜从梦中惊醒,颤抖着想到……”等长期以来充斥网络的、无来源、无法印证、信度极低的材料(我一直很诧异,没有人是毛主席或尼赫鲁肚子里的蛔虫,怎么就能知道这么细节的东西甚至内心活动呢?)

  一、藏南地区与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在中(民国政府)、英以及西藏地方代表参与的西姆拉会议上提出的中印边界线。

  当时,中华民国政府坚决拒绝了麦克马洪线,据说西藏地方政府因为不懂现代地理所以似乎是接受了。本文重点不在此,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可以参看其他文章。

  麦克马洪线的主要特征是,它是一条地理分界线,该线的四分之三都是山脉的主脊线,其中绝大部分是喜马拉雅山主脊线。

  除了西段的达旺、德让宗现印控区在喜马拉雅山以北,中部的墨脱我国控制区在喜马拉雅山以南(但这里的麦克马洪线也是一条喜马拉雅山支脉的主脊线),察隅的一部分我国控制区也在喜马拉雅山以南。

  中印传统边界不是一条地理分界线,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线。在这两条线之间,除了达旺、德让宗等少数地区外,其余大多数都属于门瑜、珞瑜以及下察隅地区,居住的主要民族不是藏族,而是门巴族、珞巴族以及僜人。

  根据1950年代的调查数据,该地区的总人口大概是50多万。这一地区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奉达赖为尊,其他派别也有较多的传播,例如著名文青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就出声在一个信封宁玛派的藏族家庭。

  不过,由于地理原因,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对这一点去的管理较弱。达赖喇嘛一般十二年固定在当地收取一次税收(其他时候就不固定了)。

  二、解放军的补给线

  本文主要讨论后勤问题,战争的经过大家也比较熟悉了,我就不再复述。简单来说,印度先在边界上挑衅了一年多。然后,1962年10月20日,战争正式爆发,印军倾巢而出,大举压上。

  结果,人民解放军一迎战,印军就一溃千里,解放军跨过麦克马洪线,收复了一定的领土。11月下旬,我军主动停战,后撤至麦克马洪线以后20公里。

  总的来说,印军的战斗力与我军比起来要差甚多。但是,战争不仅仅是前方冲杀,现代战争更打的是后勤补给。士兵每天都要吃饭,子弹、炮弹、汽油和其他军需都无法就地获得补给,必须要从后方转运补给。

  当时我军补给线的情况是这样的,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都已在1955年修通,但是川藏公路修通后不久就遭受多处自然灾害,处于常年维修阶段,货运量很小,现在都是如此。

  当时川藏公路还不是目前自驾游非常热门的318国道(途径林芝地区至拉萨,川藏公路南线),而是北面的317国道(途径昌都地区、那曲地区至拉萨,川藏公路北线)。

  昌都和林芝(林芝地区当时叫工布地区,后一度被撤销,所辖区域分别划归拉萨、山南和昌都管辖,1986年复设)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也就200公里,但当时还没有公路连接。也就是说,如果是从成都运送的物资不可能直接运至林芝、察隅一线直接卸货,而必须先向西从昌都、那曲运到拉萨,再从拉萨向西又运回林芝,这一绕要多增加近2000公里的路程,总里程(成都至前线)达到3000多公里。

  而且,川藏公路并不是主要的补给线,当时最可靠的补给线在青海方向,现在西藏大部分货物运输依然依赖于青藏公路。这条补给线走向与现在的青藏公路(即109国道)有一定区别。

  不是从“拉萨—格尔木—西宁—兰州”,而是从拉萨到格尔木,再从格尔木横穿柴达木盆地,途径大柴旦等地,翻越阿尔金山,到达甘肃最西段的安西(今瓜州县)或柳园(敦煌市下辖镇),在这里,转走兰新铁路或者兰新公路(312国道),最终才能到达物资补给基地兰州。

  这条补给线线更加漫长,再加上从拉萨到前线的距离,全长4000多公里,在没有任何意外发生的情况下,单程差不多需要30天。

  而且,说是最可靠的,也只是和过去的茶马古道以及当时的川藏公路比,实际上自然灾害依然非常多(现在西藏自治区每年还要下拨几百万给青藏公路灾害防治的课题,这仅仅是研究课题,不是灾害治理),而且冬季会经常遇上大雪封路,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中,只有军车在天气好的时候才能勉强同行,而且运输兵的伤亡率和物资的损耗率都快赶上打仗了。

  举几个例子就可知当时运输之艰难。

  川藏线方向,在1953年头三个月中,昌都地区参与运输的牦牛就死亡了三分之一,这已经是最适应高原环境的“高原之舟”牦牛了。

  青藏线方向,1953年中央购买了1.78万峰骆驼用以西藏运输,在首运途中就死了7000多峰。

  而在1954年,中央为了向西藏运送大米,通过外交斡旋,选择的路线是,在广州上船,绕过马六甲海峡,在加尔各答卸货,然后经印度、锡金进入西藏亚东县。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