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的新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经拉开帷幕,聚焦核心功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成为重要改革方向。国有企业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明确核心功能和战略定位,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核心功能,调整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本配置。
国有经济的核心功能定位
为国家战略安全提供坚实保障。面对新发展阶段的复杂形势和长远目标,国有经济要以保障国家战略安全作为第一要务,确保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供应、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当好国家经济安全的坚定基石。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加快国有企业的综合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国有企业在国防军工、战略科技、粮食、能矿资源方面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切实增强国有经济在国家战略安全重要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应对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引领。国有经济的经济功能核心是在科技创新强国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努力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有经济要积极引领辐射科技创新、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要以全球视野积极谋划推动科技创新攻关,聚焦国家战略性尖端科技、核心技术,努力带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力支撑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提供有力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迫切,国有经济的社会性、公益性决定了其必须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加大社会民生保障领域的投入力度,助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模范实施“双碳”战略,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支撑建设社会主义富裕和谐文明新家园。
国有经济布局存在的问题
部分企业对核心功能和战略定位不清。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平快收益,忽视和偏离核心功能、战略定位,在缺乏相应的经验、技术、人才储备的情况下,进入业务关联性不强的产业领域,盲目跟风投资,造成项目烂尾、资源浪费,最终造成资本难以收回。
部分企业主责主业和经营目标不明确。部分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高回报,忽略自身企业主业优势,忽视高风险,盲目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出现决策失误、成本增加、财务周转不灵、管理质量下降、资本结构恶化等问题,造成企业经济利益受损。还有部分国企在竞争行业领域过度扩张,不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
国家战略支撑作用有待加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我国部分行业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软件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瓶颈。传统产业升级调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步伐亟须加快,战略性关键性领域的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国有企业存在创新能力动力不足,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不高,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尚不突出等问题,实现质的有效提升还需加大力度。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调整
一是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推动国有企业把科技创新摆在“头号工程”核心位置,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中勇担重任,大幅增强国有经济的产业控制力、安全支撑力、科技创新力。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
二是强化核心产业战略支撑。国有企业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突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基础设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为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绿色环保等布局力度,强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装备、芯片等高端制造业布局,加大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形成一批先进产业集群。
三是围绕主责主业推动专业化整合。围绕优势业务做强、做精为重点推动专业化整合,使主责主业更加体现国有经济核心功能、更加具有核心竞争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主业数量,将资源、政策、融资能力等优势聚焦到主业发展上来,围绕主责主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条。以“主业归核、资产归集、产业归位”为基本思路,对规模小、能力弱的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依托专业化大平台,推动合并重组,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质企业,整合或退出一批超出主业范围且核心功能不明确的业务,进一步提升“两非”“两资”处置效果,推动资源向主业企业集中。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