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当前,西藏正在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必须要培育发展符合西藏实际的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发展路径。
一、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生产力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石。马克思认为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是指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由多要素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系统,可以称为生产力系统。生产力系统是由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工具)、科学技术知识和组织管理方式四大要素共同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生产力总体上是不断进步的,处在“旧质”瓦解和“新质”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中,其中,生产力要素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本身的四大要素的提高和优化组合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新的生产要素会不断加入生产力系统,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和劳动是基本生产要素。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人类经过“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三次工业革命,资本、管理、技术、知识、信息等成为主要生产要素。当前人类已进入到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分子工程、石墨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等为技术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新型生产要素层出不穷。故而,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二、深刻领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
(一)因地制宜,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不同地方的发展阶段不同,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重要的是分类实施,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因此,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有符合高原特点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
(二)因地制宜,是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对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要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观察和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应坚持先立后破,做好统筹推进的文章,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无效产业,尤其是像西藏这种欠发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产业更是西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座。一方面,传统产业可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当传统产业注入新质生产要素,也能形成新的增长动能。因此,需要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让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三)因地制宜,是求实效、谋长远的必然要求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各地积极行动、干劲十足。越是此时越要冷静,要坚决避免未立先破,强制淘汰传统产业。也不要搞行政强推,否则很可能导致项目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严重,反而影响地方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谨防脱离实际、盲目攀比、任性蛮干等种种不良倾向。要保持定力,科学理性推动工作,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既要防止一哄而上,又要防止重复建设、只搞一种模式的“抄作业”。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这就要求找准西藏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把西藏工作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中谋划推进,坚持从西藏实际出发,把国家所需、西藏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结合起来,确保西藏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有活力、未来有潜力。
三、把握西藏区情,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西藏科技“基础弱”“底子薄”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制约创新驱动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依然存在,创新驱动的能力还不足。2022年,西藏全要素生产率仅为3.57,纵向看虽呈上升状态,但与内蒙古、云南、贵州、宁夏、青海等高原省份相比还有差距,与最高水平的内蒙古相差1.66,与倒数第二的青海相差0.36。发展新质生产力,西藏应保持战略定力,科学理性推动工作,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因地制宜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以清洁能源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西藏清洁能源资源禀赋优良,清洁能源产业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可融入性强、绿色发展前景良好,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绿电是绿色算力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算力的高耗能属性决定了与电力存在着密切的相互支撑关系。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发电量的15%到25%左右将用于算力消化。电力成本是算力产业的主要成本之一,电力的稳定供应一定程度将决定算力的发展潜力,电力供应的绿色属性也将实现算力绿色可持续发展。而西藏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可开发量达10亿千瓦以上。综合考虑经济性,展望2040至2050年,即使仅开发30%,也将建成全世界绝无仅有的、高达3亿千瓦装机(1亿水电、2亿新能源)的超大规模清洁能源基地。因此,西藏清洁能源能为全国绿色算力提供绿色、成本低的绿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是西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是积极争取相关部委支持,推动西藏清洁能源产业相关规划或项目得到国家支持和认可。大力发展外送外销能源,加大清洁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加大地质风险评估,强化项目落地实施,稳步推进内需水电开发。二是推动算力与绿电产业融合。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工程,加大数据中心企业引进力度,发挥绿电潜能,吸引更多算力资源在藏配置。三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均衡央地之间利益分配,推动央地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强化地方协同推进,尽可能地保障建设用地指标,结合区情确保当地居民就业,未雨绸缪做好舆论斗争准备。
(二)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由于西藏人才、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匮乏,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质生产力还难以直接出现,但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或政府作用,全国性新技术可以扩散至西藏,用以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当前西藏正加快数字赋能,实现融通应用。数字基础建设持续推动,发展底座不断夯实,数字产业培育不断壮大,2023年,拉萨高新区累计注册数字经济类企业2694家、实现营收75.19亿元。数产融合深度推进,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9家,累计培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项目32个,认定数字化转型骨干企业3家。数据共享强化应用赋能,完成全区大数据中心“1+7+N”布局、“两地三中心”建设,自治区大数据中心完成扩容建设,存储、算力同比提升4倍。但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仍处在起步阶段,低端供给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等短板日益凸显。要解决限制传统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约束难题,必须通过不断吸引新质生产力进藏,进而赋能传统产业重塑竞争新优势。一是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大力提升农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创新发展智慧农牧业,提升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三是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让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路径更加明晰。纵深推进传统制造业、采矿业、建筑建材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四是大力发展数字服务业,实施“智慧建设”行动,全面加快文旅、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优化管理体系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业品质与效益。五是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以数字服务业支撑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推动数字农牧业发展。
(三)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就要求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当前西藏不断深化改革,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先后出台了多项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文件和举措,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但由于新型生产关系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西藏生产要素活力还需进一步激发,科技研发开放合作力度还需进一步提升,招才引智还受一些客观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全区必须坚持以观念的转变带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战略思维,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通过改革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和环境等生产要素活力,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中,统筹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合作和建设。认真落实西藏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坚持国家非禁止即可入的原则,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二是持续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建立健全对教师、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提高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化水平,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全国省区市加强合作,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加大创新成果市场化力度,提升创新创业主动性、灵活性,宽容失败。深化“招才引智”工作,引进、汇聚急需紧缺人才,努力形成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真正让人才发挥作用、实现价值。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