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通过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欣赏能力日益提高,文化消费需求升级,要求文化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而创新及与新技术融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应用更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文化产业大省、经济强省,面临着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机遇和现有文化产业升级挑战,有必要也有条件抓住数字时代机遇,发挥广东数字技术研发和经济优势,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动现有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利用,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生产、营销和消费,驱动文化和旅游业态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强省,多措并举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发展数字音乐产业。5G、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数字音乐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广东曾是传统唱片工业时代我国流行音乐的主要阵地,拥有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但目前发展数字音乐面临着人才短缺、缺乏差异化优势等问题。需要实施激励措施和奖励计划,鼓励系统研究粤语音乐文化的内在价值,开发粤语音乐特色资源,突出音乐内容创作的地域特色优势。发挥数字音乐产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挖掘自身品牌优势,推动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链上其他企业也应积极参与,通过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实现产能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同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音乐产业合作机制,实施跨区域数字音乐产业人才交流计划,发挥港澳地区大量优秀音乐从业者、成熟的线下产业消费基础及与国际接轨的优势,利用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对国际音乐市场参与度,促进华语音乐的国际传播,推动数字音乐对外贸易。利用粤港澳的地缘优势和政策红利加强合作,在数字音乐市场行为中相互支持和联动。与港澳音乐企业合作,探索将高质量的粤语音乐作品,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创建虚拟音乐演出场景,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造数字音乐沉浸式交互的虚拟现实空间消费新模式。将数字音乐产业与区域内的旅游、演出、影视、游戏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开发相关的文化IP如音乐节、品牌演出等,挖掘更丰富的“音乐+”模式。
发展动漫产业。广东作为我国动漫产业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但存在动漫受众定位较为单一、产业生产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数字技术与动漫产业融合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动漫产品生产方式,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应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进一步提升消费体验。针对受众定位单一的问题,需要突破动漫受众定位低龄化的观念,开发适合多年龄段的动漫产品,增加动漫多元化主题,提升动漫作品的文化内涵以及思想性、观赏性。扶持动漫主题商城、动漫线下主题展会发展,推广“动漫+文旅”“景区+动漫快闪”“动漫角色主题巡演”等,吸引更多动漫爱好者前来消费,提高动漫IP知名度。
发展数字文化展会。广东是文化展会大省,文博会、艺博会等知名展会对于整合文化产品营销、促进文化产品交易、文化产业信息交流、技术推广、品牌塑造、产业合作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字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推动文化展会的创新发展。需要发展数字展会作为实体展会的补充,进一步扩大文化展会的影响,增强、延伸文化展会的功能。尤其是对于新兴文化业态,通过数字展会进行宣传和营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促进区域数字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是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要建立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与交流的对口合作机制,对粤东粤西粤北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文化产业创意生产、经营管理与策划营销人才进行培训和定向培养,促进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数字文化业态,以数字技术创新性地表达和呈现传统文化资源内容,建设数字化文化消费、数字文旅沉浸式体验新场景,强化智慧旅游场景应用,发展数字营销方式,拓宽地方特色文化内容的数字分发渠道。
完善多层次数字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要完善对中小数字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拓展其融资渠道;扶持版权市场发展;以市场主导方式设立各类数字文化产业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数字文化产业投资;发挥文化金融服务机构的中介作用,促成具有发展前景的数字文化项目实现融资。
加强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需要将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文化产业相关知识融入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将数字技术应用内容融入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增加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对文化企业在职人员进行数字技术应用培训,通过政校企合作,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数字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地理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