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主体,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具有较强的稳就业、促就业能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为未来发展积蓄动能。
实现高质量就业意义重大
长期以来,制造业在增加就业总量和改善就业结构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城镇化进程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领域,也是稳定就业基本盘和拓展就业新增长点的重要基础。无论是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是发展能够增加高质量就业的知识或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都有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为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提供坚实支撑。因此,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必然要求实现制造业领域的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制造业高质量就业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实现制造业提质升级,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之一就是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高质量就业,体现为更充分的就业机会、更合理的就业结构、更体面的劳动收入、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公平的就业环境。这些都将进一步激发劳动者创新潜能、提升技术技能,从而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制造业高质量就业作为支撑,既要锻造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又要培养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技能人才队伍。
制造业高质量就业是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制造业作为劳动人口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就业人员规模庞大。制造业一线劳动者绝大部分为进城务工劳动者,这部分群体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着力提高就业人员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能够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助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从战略高度系统谋划
做好就业促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兼顾制造业就业扩容量、提质量与优结构,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强化宏观调控,积极应对技术进步对就业岗位的影响,从影响就业因素入手系统推进,更好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
注重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对制造业而言,先进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在就业容量和就业结构上存在差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将释放新的就业潜能,在稳定就业规模的基础上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有效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制造业带来的转型升级机遇,大力拓宽就业渠道,着力改善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素质,增强技能人才的成就感获得感,多措并举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推动形成劳动力市场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考虑。就业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优先位置,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将提高就业质量作为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和从业人员收入水平。聚焦用工数量、薪酬分配、人才培养、职业发展等重点问题,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提升重大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切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就业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
积极应对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的影响。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加速应用,就业替代效应持续显现,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建立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影响的跟踪研判和协同应对机制,开发更多制造业领域技能型就业岗位。构建不同行业、不同业态间的转岗机制,加快劳动者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广泛开展智能化技术应用适应性、储备性培训,使劳动者提升智能化技术通用技能,更好适应技术发展新趋势新要求。
释放就业扩容提质潜力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就业规模庞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岗位稳定性较强,劳动者收入和服务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工作生活环境逐渐改善。但也要看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相比,制造业就业存在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技能培训不足、就业环境满意度不高等情况。这些问题既受新技术应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也与就业市场人才供需存在错配有关,还与职业吸引力不高、社会观念尚未转变有关,是供需双侧、短中长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此,需聚焦就业领域重点、难点,增强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和吸引力,推动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增强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打造更多就业增长点。深入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进一步降低制造业企业融资、租金、物流、用能等成本,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满足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在劳动密集产业及上下游产业链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顺应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创造新型就业岗位,促进现有岗位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岗位转变。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发更多人机互动、创意创造相关的技能复合型、高附加值就业岗位。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训结合,推动产业链和人才链高效衔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提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鼓励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广泛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委托培养、“订单式”培养和学徒制培养。大力发展高水平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扩大青年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提高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能力。高质量推动产训结合,开展先进制造业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拓展学徒培训、技能研修、新职业培训等多种模式。
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全方位增强制造业就业吸引力。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稳步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实现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基本同步提高。健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鼓励企业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股权期权激励等。广泛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国际技术交流,持续优化劳动者工作生活环境,提升大型制造业企业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保障功能,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作者曾红颖、范宪伟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