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发布时间: 2024-07-15 10:11:00 来源: 西藏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特点,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推动力,同时,绿色发展也为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与思想价值,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应当持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增强美丽中国建设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主要载体。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之策。美丽中国建设既是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型的坚定追求,又是对发展观念与文化理念层面实现深刻转变和全面提升的体现,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全面变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推动全面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激励的双向竞合新格局。随着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亦得到相应增强,同时,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又进一步催生了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这种既“闭环运行”又“竞合共进”的双通道机制,打破了工业文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长期存在的传统“二元对立”局面,实现了二者的和谐共生与协同进步,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因此,必须站在更高的战略位置,以更宽广的视野,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准地理解和把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刻内涵和各项要求,摒弃仅从环境或生态视角审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片面思维和狭隘观念,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实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全面推进并深化相关工作。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结构性转化。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尤其是源于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如数字经济、低空产业等,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为切实激发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动力,要在技术、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产业结构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从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出发,对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能源问题展开绿色革命,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但要注意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摒弃传统生产力,传统农业、传统工业等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同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撑。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可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新旧动能的有序转换和协同共进。因此,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进程中,要妥善处理“先立后破”的难题,防止走向极端化的倾向。既不能轻视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基础性和战略支撑性作用,更不能把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视为对立关系,采取“一刀切”或任性且不科学的态度来摒弃传统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务必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新业态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隐性环境问题,避免只关注局部和眼前利益而忽视整体和长远规划。例如,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必须全面考虑并解决电池报废、设备淘汰等可能引发的“二次污染”问题;此外,要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据中心带来的巨大能耗问题,以及电子废物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空气资源安全构成的威胁,确保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西藏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拥有丰富的高山、草地、湖泊等自然景观,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拥有重要的生态潜力和生态价值。同时,西藏也是我国境内生态环境最为脆弱、最具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可以说,建设美丽西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还具有突出的生态战略价值。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的原则,紧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环境特征以及独特优势,精准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充分展现区域特色。

  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维护其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西藏生态价值、生态责任和生态潜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要勇于担当,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具有高原特色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勇当先锋,以绿色能源的深度开发为牵引,以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总目标,发展高原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和生态旅游,特别是在保护好“中华水塔”这一国家战略资源上实现新突破,持续激发发展动力与活力,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责编: 贾春玲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