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中凝聚人心的文化路径

发布时间: 2024-11-11 10:44:00 来源: 西藏日报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所向是最深厚的底气,人心安定是最根本的稳定。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新时代党的西藏工作,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考察西藏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反复强调,要持续做好人口素质提升、人心凝聚、人才培养工作。显然,凝聚人心已经成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的重要遵循。凝聚人心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一项系统性工程,但其深层的内核即是内涵着思想基础、价值共识、情感归属等因素的文化维度问题。人心不齐,文化思想层面的歧见才是症结所在。通过解决好“管脑子”的问题,才能巩固西藏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跟党走、同心同力谋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精神力量和情感体验,才能加强西藏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把西藏各族人民的心紧紧团结凝聚在一起、形成最大公约数、提升文化向心力,从而在实践中汇聚成磅礴力量,不断开创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一、归拢人心:做好文化身份建构

  文化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地域、民族、性别、爱好等因素,成为当前最被认同的确认一个人身份的标识。文化具有很强的凝合力,只有明确自身的统一文化身份,才是真正找寻到自身的心灵归属所在,进而坚定自身的文化立场,做到对本国文化的理性认知、理性认同、理性维护与理性发展,实现文化自觉。凝聚人心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归拢人心,归拢人心首先就要做好本国统一的最高的文化身份建构,即明确中华文化的最高地位,认同各民族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事实。中华文化是汲取各民族文化中的核心精华所构成的共有共享文化,如此可以让各民族找到文化的真正“共有主体”和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统一性和总体性。但同时也乐见和促进各民族文化自身的向前发展,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多样性是共同性的基石,无多样性即无共同性;同样,共同性是多样性的前提条件和本质特征。只有坚持共同性,多样性才能进行可持续良性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树干与枝叶的关系,可以说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具体来看,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教育中华文化和西藏各民族文化中共同性的内容,积极培养西藏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清楚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突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互帮互助的文化属性和政治记忆,从文化心理层面明确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讲好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下,西藏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做好“四个与共”的理论阐释,激发西藏各族人民的家国情怀,增强各民族情感关联,推动共情心理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设施、旅游景观设施等都要体现中华文化和西藏各民族文化中共同性的内容,绝不做简单的“拼盘”。另一方面,要以各种方式推动西藏各民族之间以及西藏与内地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持续深化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创建,建设系统性的互嵌式发展机制,深度激发援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功能,实现西藏各族群众与内地群众在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持续强化西藏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身份建构。

  二、守住人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守住人心是归拢人心并最终达到凝聚人心这一终极目的的必经过程和阶段。通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各族人民的思想不“越界”、价值不“出圈”,坚定文化自信。

  首先,面向西藏各族群众全面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四史”及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的宣传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聚力。

  其次,在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特别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在西藏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中;注重典型示范,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社会传播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和普及,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西藏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实现“道在日用常行间”“百姓日用而不觉”。

  第三,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西藏优秀民族文化。进一步加大对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大力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动西藏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汉藏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等。

  第四,继承和发扬党的精神谱系尤其是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使西藏各族人民充满对政治文化的自信,确保政治文化始终在精神家园中发挥“守夜人”和“托底”的角色。

  最后,加大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一方面,要大胆吸收借鉴其他文明中的优秀文化成果,为中华文化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要立体式全方位地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西藏篇章,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展示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全景。

  三、凝聚人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这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和繁荣,更关系到凝聚人心的政治方向和效力大小。

  首先,加强各级党组织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夯实西藏凝聚人心的文化根基提供坚强的组织体系支撑和组织力量保障。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主要包括坚持党管宣传、新闻媒体工作不动摇,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和思想引领、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西藏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管好用好互联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等。同时,努力增强各级党组织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能力,不仅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而且要以过硬的本领担负起文化自强的使命,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上下功夫,在促进文化繁荣上下功夫,在增强国际传播力上下功夫,在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能力上下功夫。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西藏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面临着分裂集团的思想渗透及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入侵。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和感召人民,凝聚起西藏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的思想共识、目标认同和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西藏贡献。同时,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事关国家安全和西藏稳定发展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地支持表达正确思想言论,反对错误观点,牢牢掌握住西藏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分裂斗争主动权,筑牢反分裂斗争的思想防线,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勠力同心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

  最后,以“五个有利于”为标准推动宗教中国化发展。做好凝聚人心工作,宗教问题是绕不开的领域。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在“导”上下功夫,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推动教义教规作出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阐释和改革。大力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水平,积极引导信教群众理性看待宗教信仰,把更多思想和精力投入当前火热的生产实践和当下幸福的生活上来,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应有贡献。

  本文系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大委托课题(项目号:WT-ZD20230203);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项目号:23YBB11)。

  (作者分别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编: 贾春玲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六力”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科学内涵和发展方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详细]
  • 西藏语言规划的文化安全路径

    西藏战略地位特殊,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西藏工作。 [详细]
  • 强化“六力” 推动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