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已全面渗透到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既促进了价值观培育的范式重构,也带来意识形态安全的新挑战。青年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时期,具有可塑性、开放性与易感性特征,容易受到外部技术环境和舆论环境的影响。当前,青年价值观培育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在话语权威性、传播有效性与主体互动性等方面的效能递减,难以适应新时代青年群体的认知需求;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中存在的信息过载、价值多元等挑战,易导致价值虚无,对主流价值观传播构成干扰。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借助新媒体技术赋能青年价值观培育,不仅关乎青年个体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本文基于数字时代的技术背景,深入研究“新媒体+”赋能青年价值观培育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与策略参考。
赋能教育培育体系,体现辩证统一价值
“新媒体+”赋能青年价值观培育,体现为技术逻辑与教育目标的辩证统一。首先,有利于拓展价值观教育的时空边界。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物理限制,构建起虚实交融的传播生态,青年可随时随地获取与价值观教育相关的内容,形成持续性的价值浸润,推动价值观教育从阶段性灌输转向终身化涵育。其次,有利于增强价值观传播的互动效能。新媒体技术赋予青年主体性地位。青年群体能够通过评论、转发、二次创作等实践行为,在参与中完成价值观念的内化,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内容共创者。最后,有利于提升价值观内容的适配程度。基于用户画像技术,新媒体能够精准投放教育内容,满足青年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增强价值观传播的情感共鸣,推动教育内容从“硬灌输”向“软渗透”转型。
构建融合式教育载体,实现平台化协同
系统整合主流媒体、教育机构与社会组织,建立统一的内容调度共享机制,构建协同联动、覆盖广泛的新媒体教育矩阵,形成跨媒介、跨社群、跨层级的价值观传播合力。一是强化平台资源整合。坚持“主流价值主导、技术赋能支撑、青年需求导向”原则,建立以国家主流媒体为核心、教育类公众平台为支点、社会优质自媒体为补充的多元融合传播体系,实现信息跨平台高效分发与舆论协同引导。同时,平台间应打破数据壁垒,推动用户画像共享、舆情动态共判与传播效果共评,营造有机联动的教育生态。二是打造权威教育品牌。依托优质IP、知名教育者与青年榜样,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公信力、亲和力与影响力的价值观教育新媒体品牌,增强青年使用黏性与情感归属,使他们在泛媒体环境中自然切入主流价值场域,实现随处可及、随时可感、随需可得的教育供给。三是健全内容审核机制。构建人机协同、实时响应的内容风控系统,快速识别干预新媒体平台中出现的价值偏差、虚假信息、负面思潮。完善青年网络行为伦理规范,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把握平台开放性与言论责任性,营造清朗健康、积极向上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创新内容生产范式,强化价值叙事能力
突破传统文本中心的灌输模式,充分运用数字叙事技术与多元符号表征,将抽象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可传播的文化产品,建立情境化、叙事化、沉浸化为特征的内容新形态,推动价值观培育从“认知接受”向“情感认同”跃升。一是促进价值话语的现代转换。通过话语传播让受众触及内容,以此达到价值观和情感认同。在此过程中,应脱离教条式、口号式的话语定势,将主流价值理念融入青年日常语境,借助青春化、网络化的表达方式,构建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价值传播话语体系,增强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时代感、亲和力。二是开发沉浸式体验与情感化叙事产品。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影视等新技术,设立虚拟红色馆藏、道德情境模拟、历史事件重演等数字叙事情景,引导青年在“代入式”参与中实现价值感知,强化教育过程的情感嵌入与认知留存。三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开发。系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资源,以数字化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开发一批融合民族符号、时代精神与青年审美的数字文化产品,使价值观教育扎根文化土壤、彰显中国气质,筑牢青年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深层根基。
激发青年主体性,推动参与式价值共创
青年不仅是价值观培育的受教对象,更是主流价值观传播实践主体。因此,应激励青年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自我教育,激活群体影响效应与社会扩散效应,形成价值观培育的内生动力。一是建立青年价值观创作表达支持机制。鼓励青年围绕核心价值观主题自主生产短视频、微电影、图文评论等新媒体内容,建立“审核—推荐—激励”一体化机制,对优质内容给予流量扶持与荣誉认可,在保障内容安全与意识形态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拓展青年的参与通道与表达空间,推动青年在创作实践中深化对价值理念的理解认同。二是构建社群化学习互助教育网络。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社群生态,支持青年依托在线社区开展主题学习、价值辩论与公益实践等活动,使价值观培育嵌入青年关系网络,形成同伴相互教育、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三是发挥青年榜样示范效应。积极选拔和大力宣传践行主流价值观的青年典型,利用新媒体渠道塑造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形象,鼓励引导青年参与网络文明志愿行动,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验价值观力量、担当社会责任,形成“传播-实践-反思”价值观内化闭环。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凤凰数智传媒产业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