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发布时间: 2025-09-24 10:51:00 来源: 青海日报

  职业院校毕业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同为党和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其就业工作兼具政治、民生与战略多重属性,不仅关系个体发展与家庭福祉,更对社会稳定及长远发展意义深远。党中央始终将就业工作置于重要位置,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3至5年的持续推进,构建覆盖全员、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就业服务体系,为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筑牢基础。

  以动态化培养体系为核心,筑牢人才质量根基

  构建动态融合培养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需以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精准耦合为核心导向,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三个维度,搭建协同联动的动态融合机制。其一,在专业建设维度,建立科学动态调整机制。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与教育领域专家共同构成的双主体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托季度常态化产业需求调研与“专业-产业”数字化对接平台(实时监测区域产业规模、岗位需求等核心指标),构建“预警-调整-退出”闭环管理模式。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启动预警整改流程,对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的专业实施停招管控,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态势高度协同。其二,在课程设置维度,推进模块化体系重构。构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结构化课程体系,基础模块聚焦职业素养培育,夯实学生通用能力根基;专业模块依据岗位群核心能力要求精准设定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岗位需求的深度对接;拓展模块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宽其知识与技能维度。其三,在实践教学维度,搭建阶梯式培养体系。构建“认知实习(大一)—专项实训(大二)—综合实践(大三上)—顶岗实习(大三下)”四阶段实践教学链路,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同时,通过建设“校中厂”(引入企业生产线,打造校内实践载体)与“厂中校”(在企业设立教学点,搭建校外实践平台),推动实践教学场景与企业生产场景无缝衔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岗位适配度。

  以校企协同育人为纽带,打通人才供需通道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打通人才供需链路的核心抓手,需通过模式创新与机制保障,强化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协同效能。其一,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广“产业学院”共建模式,由职业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实行校企“双主体”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深度整合;完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明确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权责划分与利益分配机制,推动“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一体化培养模式落地,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其二,健全协同保障机制。建立校企利益共享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合作格局;同步构建科学的校企合作考核评价体系,将人才输送质量、企业满意度等合作成效列为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以考核评价倒逼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以学生能力素养为导向,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是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核心环节,需围绕“技能+素养”双维度,构建系统化的学生成长赋能体系。其一,推进职业技能精准培育。全面推行“1+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认证的有效衔接;建立“技能大赛-教学改革”联动机制,将赛事技术标准、考核要求转化为具体教学标准,以赛促教、以赛提质、以赛强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其二,开展职业素养系统培育。构建“课程-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开设《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必修课程,依托企业实习、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培育学生责任意识,借助校园职业文化建设营造专业育人氛围;建立科学的职业素养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职业素养培育的常态化推进与标准化落实。

  以就业政策和服务为支撑,优化就业生态环境

  完善就业服务与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就业生态环境,通过全周期服务与政策保障,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其一,构建全周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大一职业认知-大二职业规划-大三就业指导-毕业跟踪服务”全链条指导体系,大一依托职业测评、行业讲座帮助学生认知职业;大二指导制定个性化职业规划;大三开展求职技巧、简历优化等专题指导;毕业后持续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其二,确保政策支持精准。加大高职毕业生就业政策倾斜力度,提高基层就业补贴标准;完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确保资金向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关键环节倾斜。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构成,肩负着培育多元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院校、企业、学生及政府多主体协同发力。通过构建动态适配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赋能、完善政策保障支撑体系,可有效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杨瑞,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教师。靳雪瑞,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史研究”(BOA220189)〕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