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工程教育需突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通过隐性渗透与显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将价值观塑造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新工科教育注入精神内核。当前,传统思政教育面临互动性不足、评价方式单一、行业联系薄弱等痛点,数智技术的介入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可能,新兴技术赋能不仅能够提升育人效能,更能推动新工科教育从“技能本位”向“价值引领”转型。
内容体系构建:以数智技术融合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内容构建,需遵循“专业知识点-思政价值点-数智呈现点”三维关联原则。以涂料工程专业《涂料化学》课程为例,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深度融合:一是构建知识图谱。基于数智技术梳理课程知识点,如涂料成膜机理、环保涂料配方设计等,这些知识点构成课程的知识骨架,为后续价值点映射提供基础。进而关联其背后的科学精神、绿色发展理念等思政价值点。二是建设案例库。挖掘行业典型案例,如国内企业在水性涂料研发中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进程,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还原科研攻关场景,强化学生的科技报国意识。三是更新动态资源。依托大数据平台实时追踪涂料行业前沿动态,将“双碳”目标、循环经济等政策导向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内容体系构建模式,通过数智技术的深度介入,可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范式转换,为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知识获取-价值认同-行为转化”闭环育人系统,推动思政教育实现“入脑、入心、入行”三维渗透。
教学体系构建:以数智技术重构教学及其实践模式
数智技术为新工科教学提供了“虚实结合、双向互动”新型范式。在课堂教学环节可引入AI互动问答系统,如针对“涂料VOC排放控制”等知识点设计情境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环保标准背后的政策逻辑;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涂料生产全流程,让学生在“做中学”过程体会工匠精神。实践环节需构建“问题导向-数据驱动-价值升华”实践育人链条。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对接涂料企业真实项目。学生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结合区块链技术追溯原料来源,围绕“双碳”目标解决环保涂料开发难题,实现从知识获取到价值转化的闭环。这一教学体系通过数智技术的深度介入,可突破传统教学单向灌输模式,构建“虚实共生、知行合一”育人生态。其核心价值在于:以虚拟仿真实验强化“做中学”具身认知,以AI互动问答推动政策逻辑的思辨内化,最终实现思政教育从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到行为维度的三维渗透及融合。
平台体系构建:以数智技术打造数智育人立体中枢
平台体系是新工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核心支撑,通过构建“云端+场景”相融合的智能教学平台,可实现资源聚合、过程管理、互动社区三大功能的有机整合。一是资源聚合。平台资源聚合模块以“知识图谱+推荐算法”为核心技术架构,实现多模态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与动态更新。即集成《涂料化学》微课、虚拟仿真项目、行业案例库等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定制。二是过程管理。平台过程管理模块以“区块链存证+智能合约”为核心技术架构,实现学生学习行为的全流程记录与教育成效的可信验证。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如实验操作数据、小组协作记录等,确保思政教育过程可追溯。三是互动社区,平台互动社区模块以“AI推荐算法+社会计算”为核心技术架构,形成基于价值认同的群体效应。搭建师生、生生互动空间,通过AI推荐算法推送相关思政素材,设计“环保工艺挑战赛”“科技报国故事分享会”等社区活动,通过游戏化机制(如积分、徽章)强化学生参与动机。此平台体系构建模式通过数智技术的深度赋能,可实现从“资源孤岛”到“生态协同”的转型,使思政教育突破传统时空限制,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人人善学”的育人新生态。
评价体系构建:以数智技术促进育人实效量化反馈
针对评价体系可构建“三维五维”动态评价模型。其中三维目标包括知识掌握(如涂料配方设计能力)、价值认同(如环保理念内化)、行为转化(如参与环保实践);五维指标指通过AI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如虚拟实验操作频次、行业案例讨论热度),结合教师评价、企业反馈,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此评价体系构建模式通过数智技术的深度赋能,实现了从“经验评价”到“数据评价”的转型,使思政教育成效从“模糊感知”变为“精准量化”,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育人目标。
数智技术赋能新工科课程思政,本质上是通过技术重构实现价值引领的精准化与高效化。在新工科课程中,这种赋能不仅解决了传统思政教育“入耳难、入心难”的问题,更推动了工科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数智技术作为思政教育的“数字引擎”,正在重塑工程教育的DNA。这种重塑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数据驱动、场景沉浸、精准赋能”,构建起“技术硬核”与“价值灵魂”相融共生的育人新生态。新工科教育将培养出更多既掌握前沿技术,又具备家国情怀的“又红又专”工程人才,以专业书写创新,以信仰照亮未来。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本文系2024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科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GJX24D0193)、2025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教学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JLJY202571629453)的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