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探索构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路径

发布时间: 2025-09-26 11:08:00 来源: 青海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需求与教育强国建设历史使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与攻坚期,亟待优化职能配置、调整部门设置、充实基层队伍、提升治理效能。本文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路径。

  明晰权责划分 优化学科布局

  在权责重构方面,高校要强化学术委员会在学科设置、人才评价中的决策权,让学术专家切实成为学术事务的主导者,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明确职责范围和决策程序,推动“教授治学”实体化。同时,调整考核评价机制,引导行政回归服务本位,把行政人员的考核从“管理指标”转变为“服务指标”,设立“学术支持奖”,奖励为科研团队提供高效服务的行政人员。

  在学科专业调整方面,要形神贯通、智慧重组。“形”指的是院系等组织建制,“神”指的是知识体系与学术传统。学科优化就是要找到更优的组织载体来承载学术内核。在创新载体方面,可以将部分冷门绝学专业转入通识教育中心、跨学科平台。以“敦煌学”为例,可将其整合入中华文明研究院,这样既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丰富思政教育内涵,实现学科资源的多重利用。还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学科健康“仪表盘”,实时监测学科专业发展状况,包括招生情况、就业情况、科研成果转化情况等。发现学科专业出现发展停滞或与市场需求不符等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而后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对于一些需要调整但又涉及较大调整的学科专业,设置缓冲期,逐步推进改革,确保改革平稳进行;对活力不足的学科则实行“降格转体”,以优化资源配置。

  强化产教协同 优化教学模式

  人才培育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需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从封闭培养转向开放协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范式正迎来智能化跃升。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智能化教学范式则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性化学习和能力培养。借助智能化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如学习进度、答题情况、学习习惯等,精确剖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薄弱之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辅导。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所开发的智能教学工具,如虚拟实验室、智能助教等,为学生营造更为丰富且生动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推动培养模式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生成”转变。

  在产教协同育人方面,可建立“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融合模型,为高校开展产教融合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该校依据这一模型打造了细胞治疗药物产教融合基地,收获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在专业群建设层面,该校紧紧围绕细胞治疗药物产业“研发—生产—应用”链条设置了五个专业,使得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可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契合产业实际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设置层面,构建了三阶递模块化课程,把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借助实际项目训练,学生不仅可更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及时知晓行业最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重构评价体系 筑牢制度保障

  评价体系是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制度保障是改革落地的基石。在创新教师评价体系时,要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评价标准,建立“卓越引领型”“特色发展型”等多元分类评价框架,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对于基础学科,要注重其在学术传承、文化创新方面的贡献;对于工科,则要关注其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及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引导不同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高校需把行业评价融入学生考核体系,让高校更精准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其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与华为、大疆、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与考核,以行业需求倒逼课程调整,提高了学生在新兴交叉领域的竞争力。

  数字化治理为高校管理带来便利之时,也需防范“算法歧视”“隐私侵犯”等风险。在数据确权方面,可建立教育数据分级开放目录,明确师生数据权益。明确规定哪些数据可以开放、在何种范围内开放,以及师生对自己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知情权,防止数据被滥用。设立AI应用伦理委员会,审查算法公平性,保障教育公平。构建“数据采集—分析—决策—反馈”智能治理链,通过对数据的全流程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优化高校管理决策,提升管理效能。

  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改革,需以现代思维强化思想认知,以现代技术赋能机制运行。当治理体系转为“学术为本”,培养模式转为“能力生成”,评价机制转为“价值创造”,中国高等教育将在服务国家战略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宏大叙事中,书写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数智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思考

    数智化浪潮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数智时代被赋予新使命。如何顺应数智时代发展趋势,实现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详细]
  • 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西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我区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能力教育应从毕业班推广到全年级,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思维、创业知识和实践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详细]
  • 以新质生产力牵引高质量发展

    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依托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