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正确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25-11-10 09:28:00 来源: 西藏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深刻指出,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其中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是守护生态基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全国生态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更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自然恢复是生态保护的基础依托。自然生态系统自带自我调节、净化与修复的“天然基因”,西藏将50%以上国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为自然恢复预留了广阔空间与充足时间。以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严格管控人类活动干扰,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物种获得了自由栖息繁衍的“家园”,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保护初期的不足7万只增加到如今的30万只左右。生态系统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平衡稳定,生动印证了“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的科学性,有效保留了生态系统的原生调节能力。

  人工修复是受损生态的重要支撑。当生态系统因特殊因素受损严重,自然恢复难以见效时,人工干预便成为“雪中送炭”的必要手段。西藏立足高原生态特点,在湿地保护中构建“自然恢复筑基、人工治理赋能”的协同机制。2023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湿地修复项目成效显著,通过修建生态缓冲带、补水设施等人工措施,累计修复退化湿地上千公顷,让曾经萎缩的湿地重新焕发生机。针对不同区域生态状况,西藏实行分类施策:对适宜自然恢复的区域,落实严格管控与动态监测评估;对受损严重的区域,通过植被补种、水文调节等人工措施加速生态复原。

  国土绿化是生态提升的活力源泉。西藏持续深化国土绿化行动,南北山绿化工程累计造林超100万亩,推动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2.31%。在南北山绿化过程中,工作人员攻克海拔高、气候恶劣等难题,凭借科学种植与精细养护,让昔日荒山披上了绿装。同时,西藏设立44万余个生态岗位,吸纳当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既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又为生态治理注入了持久的人力支撑。

  协同推进是生态守护的核心路径。实践表明,处理好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关键在于践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全域保护治理格局,结合实际综合运用两种手段,实现因地因时、分区分类精准施策。未来,我们需持续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不断探索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有机统一的实践路径,通过科学统筹,让西藏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高原生态屏障。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其中,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既是方法论指引,更是实践要求。 [详细]
  • 在推进美丽西藏建设中彰显思想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西藏发展指明了方向。 [详细]
  •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这五个重大关系。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