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关键内容之一。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既管“肚子”更管“脑子”,既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又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事情,通过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新征程上,我们要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加强文化教育,筑牢文化认同根基
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线,不断夯实文化认同的根基。
在强化文化宣传教育方面,应系统整合三类文化资源:一是革命文化。西藏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要深入梳理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光辉历程,将革命遗址、文物史料转化为生动教材,运用短视频、舞台剧等现代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增强全社会价值共识。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突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纽带的关键作用,将其全面纳入国民教育和干部培训体系,加强教材编写与师资建设。
创新文化载体,加快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是形成共同文化观、增强群体认同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西藏要在保护传承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着力挖掘、重塑和传播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共同性、具有广泛认同基础的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传播动能。
构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是深入阐释文化符号作为精神纽带的价值内涵。例如,“茶马古道”作为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其蕴含的互通共融、互利共赢精神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二是系统构建精神符号与仪式符号体系。精神符号可弘扬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佳话所体现的民族团结传统,以及脱贫攻坚、兴边富民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与集体所彰显的时代精神;仪式符号则应依托中华传统节庆、民族体育项目、国家公祭仪式等,强化集体记忆。三是创新表达与传播体系。要善用新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直播、虚拟展馆等形式动态呈现文化符号;推进文旅融合,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与公共艺术装置;支持文艺创作,将文化符号有机融入影视、歌舞、美术等作品,实现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建立健全常态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体制机制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健全、稳定、高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因此,要将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各领域,推动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一要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建立党委统筹、纵向联动、横向配合的工作格局,明确部门职责,依托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协同高效、执行有力。二要完善资源保障机制。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多元投入为辅的保障体系,重点支持文艺创作、理论研究、教育基地建设与数字化传播等项目,并在文化宣传、旅游推广中予以优先扶持。三要深化跨界融合机制。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数字博物馆,开发主题旅游线路,在公共空间中嵌入中华文化符号,实现以文化人、融入日常。四要构建社会参与机制。鼓励高校、智库、文艺院团、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广泛汲取群众智慧,形成共建共享、合力推进的生动局面。
西藏作为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必须坚定不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深化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五个认同”,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而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昌都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