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神山之王 阿里之巅
冈底斯山脉横贯在北部昆仑山脉与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如一条巨龙卧在西藏西部阿里广阔的高原上。它高高扬起的头,如一座大金字塔,耸立在阿里普兰的高原上,这就是海拔6656米的主峰冈仁波齐。
关于神山的传说
图为雄伟庄严的冈仁波齐 摄影:次旺扎西
在世界屋脊的屋脊,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佛教的高僧米拉日巴与苯教的那若本琼以法力的高下来决定谁有权住在冈仁波齐和玛旁雍措。他们先在玛旁雍措比试,那若本琼一步就跨过了玛旁雍措,米拉日巴则用身体盖住了整个湖面。然后他们又比试转山,两人从相反的方向开始,结果在那若本琼山口相遇。接下来的比试仍然不分高下,那若本琼提议在十五月圆那天首先到达冈仁波齐峰顶者为优胜。那天,太阳升起以前,那若本琼站在一面鼓上飞向顶峰,他四下张望看不到米拉日巴,心存狐疑,就没有全力前行,而是到处寻找米拉日巴的踪迹。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冈仁波齐峰上时,米拉日巴乘着光线一下子到达了峰顶,那若本琼惊得从鼓上摔了下来。那若本琼不无嫉妒地说:“你赢了,你有权拥有这片圣地,我只请求这儿有我居住的权利。”米拉日巴答:“看在佛面上,就让你住在这吧。”说罢,抓一把雪撒在东面的山上。从此那山便成了苯教的神山——苯日山,也就是传说中的须弥山。
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中国西藏雍仲苯教、藏传佛教、印度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相传,有苯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苯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就是他降落之处,被誉为“众神的居所”“宇宙的中心”。
地域气候及地理特征
图为如同无暇的蓝宝石一般的玛旁雍措 摄影:次旺扎西
冈仁波齐所在的区域属于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年温差相对也较大,气温低,降水少。一条从冈仁波齐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玛旁雍措。有四条大河由此发源,流向东、南、西、北四方。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
转山——由来已久的民俗文化
据说绕神山冈仁波齐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三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冈仁波齐本命年的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平常年份转山十三圈。
转山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习俗,是一种庄严神圣的宗教活动仪式。在西藏许多地方都有转山的习俗。据说冈仁波齐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道场,在印度教中它又是湿婆大神的殿堂,人们多以为它只不过是一处虚幻的所在,一座概念的山,殊不知,它竟是一座现实的山。《大藏经•俱舍论》记载:从印度往北走过九座山,有座“大雪山”,这就是绵延千里的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冈仁波齐。千百年来朝圣者络绎不绝。它已深深地寓于西藏的宗教历史文化之中,冈仁波齐神奇地成为了人与神、人与自然结合的精神之山、文化之山、信仰之山。
图为冈仁波齐脚下的经幡 摄影:次旺扎西
传统上,冈仁波齐转山人需在57公里长、海拔4800米至5723米处的转山路上行走或叩头,快者日夜兼程当天可转完,而一般人则需要2到3天时间转一圈。冈仁波齐周围有扎布热寺、确古寺、哲热寺和祖珠寺4个小寺,寺虽小,但每个寺庙都有许多的故事和传说,转山一定要拜这些小寺,这是转山活动的一部分。
每年的萨嘎达瓦塔尔钦佛事活动更是旅游爱好者和信教群众转山朝佛的最好时刻。萨嘎达瓦月十五日,很多信教群众和旅游爱好者不约而同地聚集到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色雄沟,等待隆重而神圣的塔尔钦树经幡仪式。
在这里,极端最高气温21.7℃,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8.3℃,全年平均气温为-3.6℃,年累计降水量为299mm。近年来,阿里各级气象部门在专题气象服务方面狠下功夫,把开展专题服务作为推动各部门联动协作机制的重要桥梁。普兰县塔尔钦佛事活动专题气象保障服务,就是阿里气象部门一项重要的专题服务。每年,在塔尔钦佛事活动、萨嘎达瓦节期间,阿里气象局及普兰县气象局通过实地观测、数据采集、分析研判,积极主动、及时有效地制作发布藏汉英多种语言版的24小时预报、每隔3小时的短期预报及其他各类服务产品。在做好专题预报服务的同时,还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科普宣传,向活动现场的人们发放宣传手册、挂图、科普知识书籍等。
在2014年5月,阿里气象局相关业务人员赴海拔4700米的塔尔钦成功安装运行了便携式自动气象观测站、紫外线观测仪、车载气象应急指挥系统、LED显示屏等,及时对塔尔钦及周边温度、天气现象、穿衣指数以及人体舒适度等进行预报,并以藏、汉、英三种语言成功对外发布,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不同宗教可以在冈仁波齐面前和睦相处,不论国籍、文化、种族、教派都可以在冈仁波齐向神灵致敬,冈仁波齐也成了一处世界上罕见的跨宗教、跨文化、跨种族的神山胜迹。(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徐伟伟 次旺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