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旅游

殊方未远,原来他乡是故乡——甘孜行纪之二十四

尼玛嘉措 发布时间:2018-07-10 09:3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图为圣洁贡嘎(摄影: 杨传定)

殊方,古语指远方、异域,边远偏僻的地方。康巴,在藏族语境里,相对于“卫藏”也是边地的意思。

无论对中原地区还是对卫藏地区来说,康巴这个曾经的边地已经不再那么遥远。15世纪的噶举派高僧、藏戏创始人唐东杰布从故乡日喀则的昂仁地方出发,一路涉水修桥直到东方的康巴地区。一百多年前的驻藏大臣从北京长途跋涉几个月抵达打箭炉时,也才算走到川藏古道的起点。被画家黄永玉感叹“在西藏打下底子、与常人不一样”的“湘西王”陈渠珍,从康巴出发经历青藏高原严酷环境下的千难万死,一声长叹,写下了刻骨铭心的《艽野尘梦》。如今的康巴大地四通八达、出行便利、安全顺畅,不仅仅是便捷的交通拉近了时间和空间,更重要的是客观认知和共同情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图为山无涯,水不尽(摄影:尼玛嘉措)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每当车行在青藏深处,经常感叹造物的神奇。高天厚土之上,从雪山下、从草甸里、从森林中涌出一股不知名的涓涓细流,也不知道要走多远的路,穿越多少的山岭,但总会义无反顾流向前方。有时在下游的千百公里之外,我会对着一条大河呆呆发问,曾经遇见的那条小溪现在又流淌到哪里?滚滚长江东逝水,总要注入浩瀚大海。恍惚之间,康北草原上的帐篷与上海滩的高楼大厦,似乎是两个分离的世界,但细细想来它们又确是同一条江水孕育,只是构成文明不同的两个侧面,各有各的价值和意义。

走进中国大地构造自然地貌单元的第一、第二阶梯的过渡带,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在东西汉藏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清晰可见的南北民族迁徙交融的走廊。尽管拉铁摩尔的“内亚视角”,以及近年引发广泛争论的“新清史”观,都可以为我们观察康巴文化提供新的视角,但如葛兆光先生所言,“中国不是一根筋到底的历史”,而是各种不同族群的融汇。许倬云先生也指出,人类不能永远将其生活共同体,自限为一个一个人数不多、性质单纯的社群。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我者”和“他者”在大系统内变动舒展,不管你身处边疆还是内地,也不管你是哪个民族,走到哪里都是故乡。

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在中国、印度和古希腊同时出现了文化突破现象,涌现出孔子和诸子百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智慧佛陀等思想家。恐怕伟大的佛陀也不会想到,青藏高原上产生的藏传佛教这朵奇异之花,在2500年后仍然茂盛,它浸润着高原人们的心灵,也吸引着高原之外的人们去探寻梦中的净土。翻检历史,高原上潮起潮落。清朝末年张荫堂查办藏事、整顿藏务,赵尔丰川边“改土归流”、推行新政,民国时期刘文辉推动西康建省、致力新西康建设,即使在乱世之秋也有人在以一己之力,力促边地的发展进步。康巴本土的“东藏族人民青”和刘家驹、夏克刀登、邦达多吉等人,也试图颠覆旧有的制度,打开康巴封闭落后的大门,寻找一缕新鲜的阳光。霍金说,“我们可以回到过去,却终究无法改变历史。”至今这些历史的印记,也静静流布在康巴文化和康巴社会的变革进程之中。


图为放飞希望(摄影:尼玛嘉措)

翻开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康巴大地更是沧桑巨变、波澜壮阔。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长江上游的“天保工程”和三江源生态保护,基于深度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迎来提升机遇的“乡村振兴战略”,打开圣洁之门的“全域旅游”,都为康巴的发展描绘出美景。壮丽的风光、美丽的村寨,绽放的笑容、纯净的心灵,跃动的舞步、悠远的歌声,安详的生活、飘逸的状态,人间的香巴拉图景并不遥远。


图为在色达牧区(摄影:多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康巴大地上行走了一年,带着与卫藏、安多、周边以及内地相互比照、重新审视、谱系分析的视野,对每一次新的旅行都充满期待,对每一个新的发现都充满惊喜。时间不算长,看的不充分,行程也只有4万多公里,随手写下来一些文字,篇幅不大,零零散散,既不深刻,也不系统。有一则轶事说,陈寅恪先生幼年去拜见历史学家夏曾佑,老人家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书固然读不完,路也走不完,但辩证地看,在某个时段、从某种方法论意义上是可以完成的。关于康巴这部大书,我是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关于甘孜这条大道,我是踏踏实实地走了一趟,没有遗憾。


图为班禅额尔德尼先生题字

24篇小文已结集交付中国藏学出版社,书名《康巴大地》。感谢中国西藏网金志国先生的一再催促,让我克服了懒惰。感谢青藏高原内外朋友的不断鼓励,给我行走和书写的力量。感谢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先生,为这本小书题写了精美的书名。感谢康定本土的摄影师杨传定先生,提供了大部分优美的照片。最重要的,感谢康巴大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给予的滋养,让我去迎接挑战、感受丰厚、充实生命。(中国西藏网 文/尼玛嘉措)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