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凌晨,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打隆镇推瓦村旁的普莫雍措湖面上,夜色未退,一群村民打着手电筒,沿着用牛粪灰铺就的冰路,稳步将数百只羊赶往湖心岛。这一延续千年的“冰湖赶羊”传统,是当地牧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硕果,也承载着普莫雍措独特的历史记忆。在这里,冰面的湛蓝裂纹、牧羊人的质朴坚守与游客的由衷赞叹相互交融,共同讲述着有关生存、传承和敬畏自然的故事。“在父辈、祖辈那时候,羊群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如今,赶羊活动带来的旅游热潮依然是大家维持生计的重要支撑。所以,我想跟推瓦村的年轻人说,一定不要忘记这项传统,不要舍弃这些给我们带来富足生活的羊群。”伍金旦增满怀深情地说道。
普莫雍措
传说溯源与正名
2月6日,记者一行从浪卡子县启程,历经1个多小时的颠簸车程,抵达打隆镇推瓦村。翻过一处小山坡,一片湛蓝的冰湖映入眼帘。幽蓝的湖面上,三座岛屿错落分布,岛上覆盖的赭黄色枯草,与远处洁白的雪山、脚下湛蓝的冰面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冬日景致。走近看,湖面被蓝色冰晶覆盖,一道道冰裂纹美不胜收,难怪普莫雍措被众多游客比作“中国的贝加尔湖”。看着石碑上镌刻的藏文译名,记者心中泛起疑惑:民间常说普莫雍措意为“仙女之泪”,可藏文翻译里却未提及“仙女”相关内容。带着疑问,记者在推瓦村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走访。经与村里老人深入交谈,一段关于普莫雍措的动人传说逐渐明晰。
老人们讲,普莫雍措所在之地,起初是大草原和几座山地。有位修行者和他的仆人住在其中一座山上。一天,一位女子历经波折来到此处,陷入困境,幸得修行者和仆人救助。在修行者和仆人的精心照料下,女子逐渐恢复。然而,一年冬天,一场持续多日的大雪降临,仆人在外出救灾时不幸被雪掩埋。女子万分悲痛,她向天地祈祷。随后,她的眼泪化作力量,雪原融化形成了这片深蓝的湖泊,周边的山也变成了湖中的岛屿。后世人为纪念仆人,将此湖命名为“普莫雍措”。老人们特别说明,普莫雍措不能简单理解为“仙女之泪”,从传说来看,它有着别样含义。
千年冰湖赶羊
牧民、羊群与自然的生命约定
梳理完普莫雍措名称的由来,2月7日清晨,普莫雍措迎来了传承千年的冰湖赶羊活动。“记得把我那件氆氇织的外套放进包里,暖和又方便干活。”伍金旦增叮嘱正在收拾行李的女儿。伍金旦增是推瓦村村民,年过半百的他,即将开启自己第十二次赶羊之旅。“我小时候就去岛上放过羊,第一次去觉得特别新鲜,要赶着羊走过冰面去对面岛屿,走在冰面上还能偷偷滑冰玩。”伍金旦增回忆往昔,感慨不已,“随着时间推移,我越发明白赶羊这个习俗对村子的重要性。”
伍金旦增笑着回忆,小时候除了新年,最期待的就是冰湖赶羊。推瓦村海拔高、氧气稀薄,草场本就不富饶,经过一冬消耗,牧草更是匮乏。而普莫雍措湖中的三座小岛,因夏季湖水阻隔,水草生长繁茂。冬季是母羊产崽的关键时期,急需牧草补充营养。加上当地气候寒冷,普莫雍措冰面厚实,先辈们便冒险赶着羊群穿越冰面,前往湖心岛过冬。幸运的是,羊群每次都能安全抵达,这一风俗也代代相传。每年冬季,推瓦村的两个小组轮流派人赶羊群到湖心岛生活21天。村民们会依据经验推算出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开展赶羊活动,为避免冰面反光惊吓羊群,以及防止日出升温对冰面产生不利影响,赶羊通常在黎明时分进行。
2月6日凌晨五点,采访组抵达推瓦村。此时,星光映照下,湖面泛着幽蓝光芒。村民们迎着星光,收拾行囊前往赶羊点。他们在湖边焚烧牛粪,把炉灰撒在冰面上铺成小路,防止羊群滑倒。伍金旦增介绍,赶羊分两批进行:第一批先将怀有羊崽的母羊赶到岛上,让它们享用优质充足的草料;等母羊吃得差不多了再赶回村子,第二批再把健壮的公羊赶到岛上,3月底湖面解冻前将羊群全部赶回。在伍金旦增心中,羊群是村子的宝贝,守护着推瓦村的发展。过去,羊群是村民们唯一的经济支柱;如今,赶羊带来的旅游热潮依旧是村民维持生计的重要保障。他认为这样的变化能让赶羊习俗被更多人知晓,展现出羊群赋予村庄的生机。“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赶羊习俗能否传承下去。如今,我们家只有我还去岛上放羊,孩子们都不愿意去,他们觉得这个习俗在现在过时了。所以,我想告诫推瓦村的年轻人们,千万别忘记这项传统,别抛弃这些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羊群。”伍金旦增语重心长地说道。
湖与四季
从童年欢乐场到游子归乡的心灵灯塔
与伍金旦增交谈后,记者深切体会到“冰湖赶羊”对这个边境村庄的重要意义。那么,普莫雍措对于推瓦村村民而言,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是家门口的美丽风景?是助羊群过冬的依靠?还是带动经济的助力?“普莫雍措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大游乐场。”村民伦珠曲珍回忆童年,脸上满是幸福。因海拔高、气候寒冷,推瓦村四季不分明,在村民眼中,一年只有湛蓝湖水、洁白雪山、岛上枯黄牧草和湖边嫩绿草地这几种色彩。
每年草绿湖美的时节,村里的妇女们会在普莫雍措旁洗衣、打水。她们迎着湖面微风,沐浴着暖阳,一边干活一边唱歌。水鸟在湖面盘旋,时而扎进水里捕鱼,时而被玩耍的孩子惊飞。湖面结冰后,村民们放牧之余,会带上糌粑、肉干、酸奶和热茶,到厚实的冰面上野餐。“没风的时候,我们还会在冰面上举行溜冰比赛。”伦珠曲珍拿出一双自制“溜冰鞋”向记者展示。这双“溜冰鞋”由两块木板和四根铁丝制成,两根铁丝竖着绕在木板上,用绳子把木板绑在脚上,简易“溜冰鞋”就做好了。除了“溜冰鞋”,汽车或拖拉机的报废轮胎也是他们喜爱的滑冰玩具,在轮胎上绑根绳子,大家猜拳决定谁坐上去,然后拉着轮胎在冰面滑行,快乐无比。尽管寒风刺骨,冰面寒冷,但村民们在冰上娱乐的热情丝毫不减,欢声笑语让寂静的普莫雍措热闹起来。
采访结束,伦珠曲珍拉着小儿子介绍:“我外嫁15年了,但会经常回来。看看父母,也看看普莫雍措是不是还和记忆中一样美。”伦珠曲珍有两个儿子,一个上高中,一个读初二。每次放假,兄弟俩都选择回推瓦村度假。“看着孩子们在普莫雍措旁开心玩耍,我很感慨。现在手机普及,小孩子很少玩我们当年的游戏了。但普莫雍措魅力十足,能让孩子们暂时忘掉手机里的虚拟世界,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在大自然中享受快乐。”
对伦珠曲珍来说,普莫雍措不仅是童年的欢乐天地、四季交替的见证者,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承载乡愁的情感纽带。冰面上的溜冰鞋、轮胎滑行的笑声、湖畔洗衣的歌声,构成了她记忆中最美的画面。如今,看着孩子们在湖边嬉戏,忘却手机网络,她越发觉得普莫雍措的魅力从未减退——它始终是推瓦村人心中那片承载乡愁、延续传统、带来纯粹快乐的“永恒之蓝”。文/记者 德吉央宗 旦增玉珍 图/记者 阿旺尼玛 贡曲罗杰 桑旦欧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