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学习在高原 > 理论前沿

将“四件大事”融入西藏高校“大思政” 推进人才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08 13:4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地实处?作为西藏高校,在开展思政教学中,要将党中央对西藏的精准定位,将“四件大事”“四个创建”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从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宽广的视野,做到“八个统一”,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培养学生成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坚定维护者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的同学们在思政课上进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西藏对于我国具有特殊的战略价值。“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只有西藏稳定才有国家的稳定。作为西藏高校,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通过思政课教育,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坚定维护者是其重要目标。

  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还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对于西藏高校来说,还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们要利用好西藏的众多红色资源,从和平解放西藏到新时代西藏消灭绝对贫困,西藏发展历程所孕育、发展的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等,西藏7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生动的思政育人资源,都可以纳入新时代西藏高校育人工作中。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在现有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的公共必修课外,将“反分裂反渗透”“三个离不开”“四讲四爱”等有机融为一体,构建系统性、体系化的思政教材,是西藏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主题。通过思政教育,让学生从学理内涵、实践要旨、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等方面理解为什么西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取得巨大成就,深刻学懂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西藏行之有效,彻底弄通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路子为什么好。培养造就“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同国内外敌对势力坚决斗争的新时代先锋力量。

  培养学生成为“志向高远、甘于奉献”的建设者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的同学们在上思政课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发展依靠的就是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西藏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人才资源匮乏,人才质量不高、人才缺口较大,急需能干、会干、愿意干、善于干的高层次人才。西藏高校肩负着地方经济发展高级人才的培养重任,而思政教育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使其成为投身边疆建设的良才,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

  只有心怀“国之大者”才能做到人民至上。培养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在思政教育中紧密关注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紧密联系西藏特点,发挥西藏高校思政教育自身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利用西藏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援藏好干部孔繁森、“中国青稞之父”尼玛扎西等先进人物的精神、事迹教育学生,充实思政课内容,让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促进学生的爱国爱家之心、科技报国之志,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链接起来。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批判精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西藏高校教育的重大责任,也是思政课程的核心要义。

  培养学生成为“生态保护、绿色行动”的践行者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的同学们通过制作手绘作品来形象地展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的所思所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藏时指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

  对于西藏高校来说,在思政课程中融入西藏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等内容,将生态理念体现在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中,形成多种渠道、多形式的生态保护、绿色意识教育。针对各民族学生在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精神文化方面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生态保护教育的效果。尝试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草地牧场,通过亲身体验,教师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弄懂吃透生态保护对西藏的特殊价值。通过了解、考察西藏的冰川、河流、湖泊,了解西藏“亚洲水塔”“世界第三极”“世界气候调节器”的深刻内涵。

  思政课要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其中,让学生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也是生产力等形成系统、实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同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识西藏生态保护的伟大意义,从更加开放的视角认识生态保护的世界意义。

  培养学生成为“扎根边陲、守护国土”的果敢卫士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

  西藏高校在坚持“四个服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中要不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政治站位,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扎根边陲的国土守护者,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把自身的个人理想同国家边防安全、把个人命运同民族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在祖国西南边陲为祖国平安稳定保驾护航。

  同时,还应“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更加注重邀请军事专家走上讲台,为学生讲授国防安全知识;邀请驻地军队干部通过感人事迹的宣讲打动人心、温暖人心、影响人心、赢得人心;通过校内外专业教师、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拓展学生对“强边”认同;要帮助学生从现实中获取营养,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到边境线、边境村镇考察调研学习,将思政课讲在祖国边境最前沿,讲在高高树立的中国界碑前,讲在随风飘扬的国旗下,通过参与巡边、护边活动,真正感受守土固边的重大意义,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使学生坚定“留得下、守得住”的决心,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大潮中实现人生价值。(中国西藏网 特约撰稿/潘琪 李继刚 作者潘琪系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李继刚系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教授)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