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绒战堆:民主改革与西藏经济发展
1959年,西藏全面实行民主改革,迄今已有50年,这50年西藏的发展让知悉内情的人惊异非常、赞不绝口:美丽的风景,怡静的民居,安定的生活,让人恍惚间身处桃源。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那西藏的经济到底在民主改革中究竟接受了何种洗礼,以至于诞生了一个地区在50年内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奇迹?本网记者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罗绒战堆先生就这个话题进行了交谈,他用通俗的语言诠释了民主改革在西藏所实践的经济学理论,为我们呈现出奇迹背后的真实……
超稳定结构——民主改革之前的西藏经济特点
从三大产业来看,西藏在民主改革之前,生产力低下的农牧业占绝对性地位,90%以上的产值都出自农牧经济。工业和第三产业基本为零。刚解放的时候,全西藏只有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小电站,只能带起10盏100瓦的灯泡。而商业也基本处于以物易物的阶段。
目前,经济学上最佳产业结构是321,即第三产业最大,其次是工业和农业。所以不管是从结构上看,还是从生产能力上看,旧西藏的经济结构是非常低下的。但这种结构在当时却是一种“超稳定的结构”。
当时西藏低下的生产力支持不了人民革命,也支持不了像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式的更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时,全西藏实行的封建农奴制又极大地压制了社会的发展,维持着较低的生产力,给自身提供了保护。另外加上藏传佛教给老百姓灌输了“前世罪定今世苦,耐尽今世待来世”的认命思想,也给当时低层次的社会经济结构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当上层建筑不再适应发展的经济基础的时候,就会被改变。比如欧洲的宗教改革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相反,如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比较匹配的时候,两者就会互相扶持,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旧西藏正是这样一种状况。
但是,这种超稳定结构不是一个好东西,因为这种稳定是以老百姓沉重和悲惨的生活作为代价的。在封建农奴制下,5%的人占有着所有的生产资料,95%的农奴老百姓供养着5%的贵族、领主和僧人。解放前,因为低下的生产力,一半以上的老百姓都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出生率高,死亡率更高,导致西藏人口一直没有什么增长。而人均期望寿命却正是联合国衡量一个社会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旧西藏的人均期望寿命仅35岁,现在已达67.5岁。
另外,这种超稳定的性质也决定了,只有外力的强大冲击才能改变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并带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损不足以补有余——旧西藏不愿改变经济结构的原因
民主改革前,西藏生产力低下,社会落后,老百姓生活悲惨……面对这样的状况,为什么领主、贵族不愿意改变?很明显,尽管生产力低,粮食、肉、奶等各类产出也少,但毕竟是95%的人在供养着5%的人,无论如何,这5%的人的生活都是极为富足,生活水平也是很高的。既占有着所有的生产资料,又掌握着所有的权力,同时又有宗教力量的帮助和扶持,换作任何一个人,恐怕都是不愿意改变的。但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或为老百姓考虑的立场上,旧西藏的经济结构是非改不可的。
所以1959年的民主改革其实一个必然的结果,那个时候呼声已经很高了,当时就有六七十个西藏农民联名写信给达赖喇嘛,希望能分到土地和牲畜。但这样的请求显然被旧西藏上层忽略了。
- 走好高考改革的"平衡木"
- 考生注意!四川大学今年自主招生460人以内 即日起报名
- 十年前高考交"白卷" 如今想体验大学生活
- 调查: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表示选修课不只为学分
- 教育评论:"大班额"如何彻底"瘦身"
- 大脸枣馒头豆沙青团子 人大网红菜是怎样炼成的
- 给学生"减负" 也要给老师"减负"
- "唤醒·貘":打造青少年禁毒教育生态体系
- 江苏省考考了啥 "最强大脑"命题人可能出题了
- 双创教育"三驾马车"够不够
- 娃娃想吃零食有"套路" 能不能"寓教于吃"?
- 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高挂天上,几人能摘?
- 合肥教培市场火热 二年级孩子周末上6个"班"
- 小学生留信出走"要看人间冷暖" 被找到后哭称"错了"
- 高中校长:给学生"减负" 也要给老师"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