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秋我的节】中秋的新与旧:共续文化根脉
公元2018年的中秋节,恰逢我国第一个农民丰收节的次日。新设立的农民丰收节,和传统的中秋佳节,前者奏响的是农业大国的新时代强音,而后者则把农业文明的浪漫诗意,从远古延续至今。
其实也不单单是中秋节,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其传统之最根本依据,大多为农耕之薪传:无论是“喝了元宵酒,锄头不离手”的正月十五,还是“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仲春与暮春之交的踏青节,无不与农令时作紧密相关。
在农耕农种的意义上,如果说八月十五的中秋,与其它传统佳节稍有区别的话,那就是中秋或是唯一农收的季节,这也就难怪为什么人们会把秋天赋名为金秋。
秋收意味着农种的结束,意味着农人们可以从一年繁重的田间地头的劳动中,获得暂时的休息和解放。当然,一年的辛劳到头来有一个丰收的圆满,即便不是跟谁去邀功,也有充分的理由犒赏告慰一下自己。
缸里的酒是新酿的,院子里的瓜果可以现摘,屋后的秋蝉助兴伴奏,时间就定在八月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凉宵将将三五,玩事若为酬”,对酒赏月,吟诗作赋,多是文人骚客们的一时兴起,而寻常百姓人家,在桂花树下围坐一圈,更多的是拉家常,话桑麻,关心粮食和蔬菜。相比较于“击节词人妙句,吸此清辉万丈,肺腑亦生光。”农人更在乎收成的价格高低,以及早早筹划下一年种旱地几分,水田几亩?又该添置哪些新的必要的农具,如此等等。
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忙碌一年的价值几何也不那么重要了,“冰轮碾破寒碧,飞入酒樽凉。”借着半开的微醺劲,就算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又能如何?其实哪里来的吴钩,不过是那柴火堆里的那把镰刀,趁着明月清风,佳节好酒,老夫聊发一把少年狂,岂不快哉?!
而现如今,在人工智能呼之欲来的时代,别说五谷不分了,就连四体也多不用勤了。且不说餐馆和外卖逐渐代替了自己在家的煎炸烹炒,就连中秋的阖家团圆,也一个家人微信群就解决了。而有那更图省事者,即便是中秋的互致问候,也都是复制粘贴来的。
当然,不能说这就不好,事过境迁,移风易俗,也不一定非得厚古薄今。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秋的桂花,不一定就是西湖的香,哪怕是广寒宫的月桂,同样“衣袖天香犹在,风度仙清难老”;中秋的月亮,在哪儿都圆,只要有华人的地方,照样“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当中秋明月渐圆渐满之际,哪怕你只身一人独处异乡,也请记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中秋的名义,我们共续一种文化根脉,同温一壶乡愁老酒。
-
最团圆夜是中秋
三秋过半,丹桂飘香,我们又一次收到明月邀约,迎来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中秋。[详细] -
中秋佳节,听习近平讲什么是乡愁
习近平多次提到“乡愁”,体现着他对国家、对人民的赤子深情。[详细] -
秦平:“互联网+中秋”,涵养家国情怀浓郁文化自信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随着中华文化影响日益扩大,海内外中华儿女及外国友人也用不同形式庆祝这一中国传统佳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