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幸福美丽新边疆 > 有国才有家

边疆阿里行之牦牛队致富忙

噶哇扎西 发布时间:2018-06-15 20:00:00 中国西藏网

图为深邃幽蓝的拉昂错。噶哇扎西摄

  阿里行的车队从普兰县城出来,一路向北,海拔也渐渐上升。车窗外的风光极其清晰,可以看到很远处的喜马拉雅群山,雪峰像波浪一样绵延在天际,下面一层就是金黄色的土丘和山脉,接下来一层就是点缀着一丛丛灌木的河谷和被人们修葺的整整齐齐的青稞田,青稞田的中间时不时会有几座聚集在一起的藏式民居。深深蔚蓝色的天空、晶莹剔透的雪山、金黄色的土岭、嫩绿色的农田、洁白的民居,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苍凉又具有生活气息的画卷,这种景色也只有在西藏能够见到吧。随手用手机从车窗里拍一点视频和图片,发到微信朋友圈里,一会就是一片点赞和羡慕、感慨的评论。 

    

  图为路上遇到的藏野驴。噶哇扎西摄 

  5月10日,阿里行的队伍前往玛旁雍错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巴嘎乡(塔尔钦)国际旅游小镇进行调研和采访。其实这两个地方就是著名的冈仁波齐神山和玛旁雍错圣湖的所在地。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周边很远地方的景色都显得异常清晰,显得似乎很近,其实开车走起来却要很长的时间。我们欣赏着车窗外的壮观美景,沿着往北的道路前往玛旁雍错湖和冈仁波齐,路上还有幸看到了一群奔跑的藏野驴。 

    

  图为拉昂错边的羊群。噶哇扎西摄 

  我们又遇到了美丽的拉昂错。拉昂错就在玛旁雍错边上,两个湖紧挨着。据说很早以前两个湖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渐渐分开。两个湖虽然上万年前是一家,中间也隔的不远,但是圣湖玛旁雍错的湖水甘甜,被称为“鬼湖”的拉昂错湖水却咸涩,湖周边的植被和野生动物也明显比圣湖少,但这不妨碍拉昂错以绝美的风姿吸引我们停下车来欣赏他。拉昂错据说比圣湖玛旁雍错深很多,整个湖面呈现出一种幽深的蓝色,有一种静谧的神秘感。周边5月的草原还是金黄色,在这片祖国最西部的草原,能够见到这种景色是让同行的很多人意想不到的。一行记者,摄像的摄像,拍照的拍照,有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沉醉在一面莫名的欣喜和感慨中。这个时候,一位包裹得很严的牧民,赶着一群有几百只的羊群走过来,慢慢沿着湖边的草原逡巡过去。又有一辆摩托车停到湖边,原来是一对夫妻,丈夫载着妻子在骑摩托车漫游阿里。那个牧人走地离我们很近了,我过去和他聊了聊,原来这些羊群并不只是他家一户的,是好几户人家的羊,因为现在西藏退牧还草,很多牧民领到了生态补偿资金,减少了放牧牲畜的数量。牧人今年50多岁,但是可能因为常年放牧,身体显得很矫健,不像个50多岁的人。 

    

  图为湖边牧人。噶哇扎西摄 

  经过了拉昂错,我们来到了此行重要采访点,圣湖玛旁雍错。果然是圣湖,一到湖边就感觉到一片生机盎然,一群红嘴鸥飞翔在湖滩周围,争抢着游客和工作人员喂给它们的食物。红嘴鸥在湖边自由飞翔,玛旁雍错的湖面波光粼粼,反射着高原正午的阳光,要不是高海拔的稀薄空气提醒你这是高原,真的会让人产生错觉。在湖边,我们采访了环保工作先进代表白玛加布。 

  白玛加布是普兰本地人,2007年入党,2015年开始在玛旁雍错湖边搞绿化,他给村民们讲植树造林的好处。由于雄巴村海拔高土质不好,刚开始是以试种的形式在湖边和雄巴村种上红柳,通过村民们的精心呵护,红柳种植在雄巴村规模虽然不大,但是保证了成活。这一举动不仅加强了村民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观念,而且给前来圣湖的广大游客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白玛加布是原雄巴村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雄巴村2016年列入“生态文明村”,白玛加布平日里最注重的就是保护雄巴村的“青山绿水”,建设美丽家园。2015年白玛加布开始引导村民不吸烟,把雄巴村打造成了“无烟村”。针对雄巴村村民私搭乱建、影响规划和环境的问题,他教育引导村民,在一无政府组织二无资金补偿的情况下,村民自愿拆除了私搭乱建的建筑。他还积极申请政府资金进行建筑规划,切实保护了玛旁雍错湿地保护区,同时也让村容村貌更加规范和整洁。采访完后,白玛加布和另一位管护员白玛旺杰沿着他们一直以来精心爱护的玛旁雍错湖边散步,一群群红嘴鸥和野鸭飞翔在他们身边,一点都不害怕人的样子。一幅“沙鸥云集,锦鲤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天人合一景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让我们相信这片美丽、圣洁的土地将会在一代代管护员和当地百姓的保护下,欣欣向荣。 

    

  图为白玛加布。噶哇扎西摄 

    

  图为白玛旺杰。噶哇扎西摄 

  继续向北,我们来到了塔尔钦小镇。记得很多年前来的时候,这里就只有一条街。其实就是前来朝拜游览神山的信徒和游客驻扎休息的地方,慢慢形成了一个小镇。现在塔尔钦变得规模扩大了,有了几条街,基础设施也比过去完备多了,水电气全通,交通便利,整个小镇显得整洁、宜居。今天我们很幸运,赫赫有名的冈仁波齐山从小镇的街上就能看到。       提到冈仁波齐,算是国际化的神山了,但是内地的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冈仁波齐雪山是冈底斯山脉的第二主峰,是印度河(狮泉河)、恒河(孔雀河)、雅鲁藏布江(马泉河)、萨特莱杰河(象泉河)等亚洲四大河流的重要源头,孕育了200多条冰川,被世人称为千山之宗、万河之源。这里也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以原始苯教为依托的象雄文化是西藏文化的根基,同时这里也是印度教、藏传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的世界中心。当地的歌舞、民俗、服饰别具一格、独具特色、内涵丰富。2017年全镇接待来访香客游客达10万余人,旅游和服务行业收入1200多万,占总产值的近70%,参与旅游行业的人数900余人,占全镇总人数的56%。在2014年藏历马年(据说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冈仁波齐山,功德倍增),来访人数甚至达到了42万余人次,在“一带一路”及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规划的推动下,塔尔钦小镇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旅游业发展机遇期。 

    

  图为岗莎村牦牛运输服务中心前台。噶哇扎西摄 

    

图为岗莎村牦牛运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噶哇扎西摄 

    

  图为岗莎村牦牛运输服务中心工作服。噶哇扎西摄 

  进到巴嘎乡塔尔钦小镇里,我们直接来到了岗莎村牦牛运输服务中心。记得很多年前我也来过这个牦牛运输服务中心,当时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院落,有牦牛队和马队晒着高原的阳光,等候游客们订购他们的服务,整个办公场所很简陋。但是这次运输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服务中心还有了专门的接待柜台,实现了电脑化的办公,游客可以很方便地在柜台订购服务,有掌握汉藏英等多种语言的人才提供多语种服务,甚至可以提前在网上预订牦牛运输队的转山服务项目。

  这个牦牛运输服务中心是普兰县巴嘎乡岗莎村以“神山冈仁波齐”这一独特旅游资源为依托,引导农牧民群众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组织群众通过参与旅游业发展,走上致富路的手段。1981年由岗莎村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牦牛运输服务中心”,1996年以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成立了“牦牛运输队”,2010年经县政府批准挂牌成立“牦牛运输协会”。目前,“岗莎村牦牛运输服务中心”是一个集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民间协会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截至2017年底,岗莎村牦牛运输服务中心固定资产总值370万元。“中心”覆盖农牧民群众304户1069人,有牦牛2138头,马1069匹。2017年“中心”收入996万元,群众利润分红904万元,人均增收12200元,带动了252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图为岗莎村牦牛队整装待发。噶哇扎西摄

    

  图为岗莎村牦牛队的牧民。噶哇扎西摄

    

  图为游客骑着牦牛队的马准备出发。噶哇扎西摄

  采访完牦牛运输服务中心后,天色已晚,我们回到住宿的酒店,虽然这里是海拔4600米左右的牧区,但是酒店的设施和装修还是很完备,和内地没有太大差别,也给游客准备了氧气。几个高反没有那么严重的阿里行队友,在傍晚的塔尔钦小镇逛了逛,看了看很小的古董商店,钻到一个比较热闹的甜茶馆里,没想到这个甜茶馆里来自五湖四海的朝拜神山的游客们正聚在一起喝茶,有欧美的、有内地的、也有当地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此时此刻,在这座国际化的神山脚下,这个甜茶馆也变得包容和多元,人们聚在一起,气氛热烈。也许这是在西藏才能见到的景象,一杯浓浓、暖暖的甜茶下肚,人们尽情感受着甜茶馆温馨的灯光和热烈的氛围。

    

  图为从塔尔钦小镇看冈仁波齐。噶哇扎西摄

    

  图为从塔尔钦小镇看纳木纳尼神山。噶哇扎西摄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离开了塔尔钦。离开小镇,冈仁波齐神山以他经典的洁白的金字塔造型目送我们。蓝天和草原都静谧异常,冈仁波齐不愧为神山,就在我们从车窗里告别他的时候,都能感受到这里充满的生命力和庄严的气息。(中国西藏网记者/噶哇扎西)

    

  图为冈仁波齐近景。噶哇扎西摄

    

  图为冈仁波齐远景。噶哇扎西摄

(责编: 赵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